月球背面的“广寒宫基地”里,林夏博士的指尖在全息屏幕上划过,调出月壤成分分析图。硅含量45%、铝19%、钙10%……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这片荒芜之地亿万年的沉寂。但屏幕右下角的小窗口里,一株淡绿色的嫩芽正顶着月壤破土而出,叶片上的露珠在人工光源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这是地球燕麦在月球重力、人工大气层与改良土壤中开出的第一朵花。
“第17次实验成功了。”助手小张的声音带着颤抖,将一份土壤改良报告推到林夏面前,“‘星尘肥’的氮磷钾转化率稳定在82%,月壤中的重金属被纳米机器人包裹后,吸收率下降到0.3%,完全符合地球作物标准。”
林夏摘下手套,指尖轻触培养舱的玻璃壁。舱内,燕麦的根系在改良月壤中舒展,像无数贪婪的小手,汲取着由月球氦-3转化的能量。这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经过基因编辑的“月系1号”——能在1/6地球重力下完成光合作用,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可抵御月球昼夜300℃的温差。
“生态闭环测试结果?”林夏问道,目光落在屏幕上的另一个窗口:基地的氧气循环系统正将植物释放的氧气与储存的氮气混合,模拟出地球海拔3000米的大气环境,气压稳定在90kPa。
“氧气浓度21%,二氧化碳0.04%,水循环系统回收率99.7%。”小张调出一组数据,“昨天刚接入的‘月球蚯蚓’(基因编辑的分解生物)表现很好,它们的排泄物让月壤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到了3.5%。”
林夏走到基地的观测窗前,望着外面被黑色月壤覆盖的平原。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连阳光都吝啬停留的荒漠,如今,基地周围已圈出10平方公里的“改造区”:蓝色的防护穹顶下,改良月壤铺成的梯田里种着耐寒的土豆与小麦;穹顶边缘的“大气发生器”正喷出淡蓝色的气流,那是电解月球冰层产生的氧气与从地球运来的氮气的混合体。
“通知地球总部,启动‘广寒二期’。”林夏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扩大改造区到100平方公里,部署第二代‘星尘肥’生产线,让‘月球蚯蚓’开始野外投放。”
屏幕上,地球总部的回复瞬间弹出:“批准。火星‘奥林匹斯计划’团队已等待你的技术参数。”
林夏的目光转向屏幕角落的火星全息图——那颗被氧化铁染红的星球,此刻正静静地悬浮在黑暗中,像一颗等待被唤醒的沉睡心脏。月球的嫩芽,不过是人类用科技撬动太阳系的第一根杠杆。
第二章:赤土上的蓝(火星改造·五年后)
火星“奥林匹斯基地”的中央控制室里,陈阳盯着大气监测屏上跳动的数字,指尖在控制台上敲出一串指令。屏幕上,代表氧气浓度的曲线正缓慢爬升,从五年前的0.15%升至如今的15%;气压曲线也从最初的6kPa涨到了50kPa——虽然仍需穿着轻便宇航服,但至少,摘下头盔时不会立刻窒息。
“林博士的‘月壤改良技术’果然好用。”副指挥周玲递来一杯水,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来自火星极地冰盖的融水,经过基地的“水循环矩阵”净化后,清澈得像地球的山泉。“你看‘新绿洲’区的卫星图。”
全息投影切换到基地以东50公里的“新绿洲”:1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透明的“聚光穹顶”覆盖,穹顶下,改良火星土壤(掺入从月球运来的“星尘肥”与地球微生物)上种着成片的“火星稻”——这种经过基因编辑的作物,稻穗呈紫红色,能在高辐射环境下完成灌浆。更远处,一群“铁壳虫”(履带式生态机器人)正拖着管道,将从地下抽取的地下水引入灌溉系统,水在火星的低重力下形成一道道银色的弧线,落在稻田里,激起细小的水花。
“但大气改造才是硬骨头。”陈阳调出另一份数据,屏幕上的红色星球被无数绿色的“大气工厂”标记覆盖,“‘超级蓝藻’的繁殖速度比预期慢了30%,它们释放的氧气还不够填补火星磁场缺失造成的逃逸。”
火星没有全球性磁场,太阳风会不断剥离大气层,这是改造火星的最大障碍。林夏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在火星轨道部署“磁盾”——一组巨大的超导线圈,能在火星周围产生人工磁场,偏转太阳风。此刻,第一组磁盾已在火星轨道展开,像一枚银色的戒指,在阳光下闪烁。
“磁盾启动后的第一周,大气逃逸率下降了17%。”周玲调出监测数据,“再等三个月,第二组磁盾部署完成,‘超级蓝藻’就能喘口气了。”
她口中的“超级蓝藻”是改造火星大气的核心:这种基因编辑的蓝藻能吸收火星大气中96%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分泌出一种特殊的聚合物,将火星表面的氧化铁转化为稳定的土壤颗粒。在“新绿洲”边缘的露天试验区,成片的蓝藻覆盖在赤红色的地表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毯,绿毯边缘,红色的火星土正逐渐变成褐色——那是有机质积累的迹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