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五年,晶体核心的符文数量突破了一万个。它们在星晶内部形成了精密的网络:底层是负责基础运算的“算术符文”,中层是处理逻辑的“门电路符文”,顶层则是接收指令的“输入符文”。当伊格纳茨用它模拟元素裂变核心的能量波动时,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缩小到了0.01%——这意味着,晶体计算机已经能辅助神格进行规则推演。
“看这些符文的闪烁,”伊格纳茨指着核心表面流动的光芒,“它们在‘对话’。一个符文的输出,是另一个的输入,就像信徒们在工坊里协作一样。”
第三章 晶体计算机的诞生(实用化阶段)
第十年的“万机诞生日”,机械神域的广场上挤满了信徒。当伊格纳茨揭开覆盖在装置上的星界丝绸时,全场发出震撼的吸气声——这台名为“真理一号”的晶体计算机,主体是一块半人高的巨型星晶,表面镶嵌着三百六十块小型晶体核心,每个核心都通过透明的能量导管连接,整体像一朵绽放的水晶花。
“它能记住百万条符文指令,能解算需要千名学者十年才能完成的方程。”伊格纳茨的声音通过扩音法阵传遍广场,他抬手激活计算机,巨型星晶突然投射出一道三维星图,上面标注着每个位面的能量节点,“这是它用三天时间,对万神殿周边星域的扫描结果,比传统观测精准百倍。”
“真理一号”的核心技术,是“符文总线”。这是一条贯穿所有晶体核心的能量通道,由特殊的“超导符文”构成,能让数据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输。当处理复杂任务时,计算机能自动将任务分解给不同的晶体核心,就像机械联盟的工匠们分工合作——有的核心负责读取数据,有的负责运算,有的负责输出结果,最后由“主核心”汇总。
它的“输入方式”同样革新。信徒们不再需要手动刻写符文指令,而是通过“精神接口”直接将想法传输给计算机——这是一种镶嵌在头盔上的星晶装置,能将大脑的神经信号转化为符文指令。当一位老农戴上头盔,默念“计算今年的粮食产量”时,真理一号的投影屏上立刻出现了详细的报表,甚至标注出了可能影响收成的天气因素。
实用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晶体计算机有个致命缺陷:无法处理“模糊指令”。当信徒问“明天适合播种吗”,它只会机械地列出温度、湿度等数据,不会给出“适合”或“不适合”的结论。伊格纳茨为此研发了“模糊逻辑符文”,这种符文能模拟人类的“经验判断”,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得出概率性结论——当它的准确率达到90%时,连最守旧的农夫都开始依赖它的建议。
“真理一号”很快在机械神域遍地开花:在万机殿,它辅助圣灵信徒设计跨位面传送门的参数;在信仰熔池,它优化信仰能的分配,让神术覆盖效率提升三成;在宇宙齿轮项目中,它实时监控恒星能量的波动,避免了三次潜在的过载事故。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学习能力”——当工程师们输入新的锻造公式时,计算机会自动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融合,推导出更高效的锻造方法。
有次,一位圣灵信徒故意输入错误的符文指令,想测试计算机的反应。结果真理一号不仅指出了错误,还给出了三种修正方案,并解释了每种方案的优劣。“它在‘理解’规则,而不只是执行指令。”信徒们惊叹道,这意味着晶体计算机已经触摸到了“智能”的门槛。
第四章 符文铭刻技术的巅峰(微型化革命)
“真理一号”的成功,让伊格纳茨将目光投向了“微型化”。他要造出能嵌入机械装置的“晶体芯片”,让每台蒸汽飞艇、每辆机械马车都拥有“思考”的能力。但微型化意味着符文密度要提升百倍,传统的分层铭刻法已无法满足需求——星晶内部的能量干扰会随着符文密度增加呈几何级增长。
突破口来自对“生物神经网络”的研究。艾琳娜团队发现,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看似杂乱,实则遵循着“最小能量损耗”原则,每个神经元只与必要的细胞连接。他们模仿这种结构,创造出“网状铭刻法”:将符文按功能分成不同的“集群”,集群内部的符文紧密连接,集群之间则通过少量“枢纽符文”沟通,大大减少了无效能量流。
为了在微米级空间内刻下百万个符文,圣灵信徒们开发了“分子级铭刻术”。他们培养出一种特殊的“符文细菌”——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微生物,能在星晶表面“啃食”出纳米级的沟槽,再分泌出含有记忆金属的粘液,在沟槽内形成符文。当细菌完成工作后,只需用特定的能量波将其清除,留下的便是精度达0.1纳米的符文线路。
“这不是制造,是培育。”伊格纳茨看着显微镜下忙碌的细菌,它们像一群微小的工匠,在晶体表面编织出复杂的纹路。这种生物铭刻法的效率是传统方法的千倍,且能完美贴合星晶的天然结构,大大降低了开裂风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