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万族共创(世界形态的分化)
随着接入者突破千万,虚拟世界从“初始平原”分化出无数特色区域,形成“万族共生”的奇观。每个种族的精神力特性,都在世界中刻下独特的烙印,而晶核则像高明的导演,将这些差异编织成和谐的整体。
人类法师区“星界图书馆” 是知识的殿堂。这里的建筑由书籍堆叠而成,墙壁是会自动翻页的魔法卷轴,空气中漂浮着由公式组成的“知识鱼群”。法师们通过“精神共鸣”分享研究成果:年轻学徒对着空气说出“能量转化公式”,周围便会自动浮现相关的推导过程与应用案例;高阶法师则在“真理辩论场”中交锋,他们的思想碰撞会具象化为符文战,胜负由逻辑严密性而非力量决定。图书馆的核心是“万法树”——由所有法师的知识结晶长成,每片叶子都是一个魔法理论,果实则是可直接学习的技能模板。
机械神族区“逻辑之城” 展现着机械美学。城市由可变形的星界钢构成,街道是流动的数据河流,建筑会根据居民的需求自动调整形态:工匠需要工坊时,眼前的塔楼便会展开机械臂;学者需要安静时,周围的建筑会收缩为隔音屏障。这里的独特规则是“一切可拆解”——任何物体都能被解析为“构成数据”,居民可通过修改数据改变其属性:将一块虚拟石头的“硬度参数”从5调整为100,它就会变成坚不可摧的盾牌。逻辑之城的居民相信,“理解即掌控”,他们的精神力多用于优化世界的运行效率,使虚拟世界的能量损耗率始终低于0.1%。
精灵德鲁伊区“生命之森” 是自然的镜像。与其他区域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在“生长”:德鲁伊种下的虚拟种子,会根据照料者的爱心程度(通过精神力波动判断)生长为不同的树木;河流会随着众生的情绪改变流速——当接入者普遍愉悦时,河水清澈平缓;当有人愤怒时,水面会泛起浑浊的浪花。森林深处的“共生池”是核心,投入一件现实物品的“精神投影”(如一片树叶、一块矿石),池水中会诞生与其相关的虚拟生物:投入松针,会飞出能传递信息的“松针鸟”;投入铁矿,会爬出能自动锻造的“金属蠕虫”。精灵们认为,虚拟世界的生命与现实同样值得尊重,他们成立了“生态守护队”,阻止过度开发森林的行为。
蛮族部落区“试炼荒原” 充满原始的力量。这里的法则简单直接:力量决定地位,勇气赢得尊重。蛮族战士通过“精神决斗”提升虚拟实力,胜利会让他们的虚拟躯体更加强壮,甚至能获得“巨兽伙伴”(由集体勇气凝聚而成)。荒原上的“荣耀石碑”记录着每个战士的战绩,石碑的光芒强度与精神力中的“信念纯度”成正比——那些为保护族人而战的勇士,石碑会散发金色光芒;而依靠偷袭取胜的人,石碑则黯淡无光。有趣的是,蛮族的精神力意外地稳定了虚拟世界的“物理碰撞引擎”,他们的战斗越激烈,世界对“冲击力”“防御力”的计算就越精准。
混合种族区“交汇市场” 是文明融合的缩影。这里的建筑兼具各族风格:人类的尖顶塔楼、机械神族的齿轮拱门、精灵的树屋商铺、蛮族的兽皮帐篷和谐共存。居民们用“精神结晶”(虚拟世界的通用货币,由多余的精神力转化而成)交易特产:法师出售“定制魔法卷轴”(可记录特定法术的精神模板),机械神族贩卖“数据宠物”(由代码构成的虚拟伙伴),精灵交换“共生种子”(能在现实中加速植物生长),蛮族则提供“勇气图腾”(佩戴后可短暂提升现实中的意志力)。市场中央的“转化炉”能将一种族的虚拟物品转化为其他种族可使用的形态,促进了跨文明的交流。
本源晶核在幕后默默协调着这些区域。当某个区域的法则出现冲突(如逻辑之城的绝对理性与试炼荒原的原始冲动),晶核会自动生成“缓冲带”——一片同时遵循两种法则的过渡区域,让居民逐渐适应差异。这种“自主调和”能力,正是虚拟世界进化的核心体现。
第三章:法则进化(世界的自我迭代)
虚拟世界的真正飞跃,始于“集体潜意识”的介入。当接入者突破十亿,本源晶核开始吸收“未被察觉的精神碎片”——那些藏在意识深处的渴望、恐惧、想象,这些碎片在晶核中碰撞融合,催生了连创造者都未曾预料的新法则。
“愿望显化”法则的诞生 源于一场意外。百万名儿童在虚拟世界中同时许愿“想要会飞的扫帚”,他们的潜意识集中爆发,竟让晶核自动推导出“反重力扫帚”的虚拟制造公式。更神奇的是,这种扫帚的飞行原理(通过精神力改变自身重力场)被晶核记录下来,后来被现实中的魔法工程师借鉴,造出了能在星界短途飞行的“精神悬浮器”。伊格纳茨发现后,将其总结为“虚拟反哺现实”定律:虚拟世界中由集体潜意识创造的法则,若符合现实物理规则,就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