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制药坊的伙计每人加两成月钱,”他合上账簿,“再拿出十两银子,给城西的养老院送些米粮和过冬的药材。”
账房先生应声而去,心里却对这位年轻东家愈发敬佩。十三岁的少年,本该是顽劣的年纪,宁采臣却已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他的财富不是靠精明算计得来的,而是像他练拳一样——每一分力气都用在实处,每一次出手都留有余地,反而收获了最扎实的根基。
后院的居所是去年新修的,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却没有半点奢华俗气。正厅挂着一幅《道德经》拓片,是宁采臣亲手所书,字迹沉稳如桩功;书房里堆满了医书和拳谱,靠窗的书桌上,还放着他给母亲画的画像;最特别的是西厢房,被改造成了“静室”,地面铺着厚厚的松针,墙壁隔音,是他每日凝神炼劲的地方。
赵氏看着儿子的书房,总忍不住感叹:“当年在柴房里劈柴的小不点,如今竟有了这么大的家业。”
宁采臣正在给母亲捶背,闻言笑道:“娘,家业再大,也不如您身子康健。”他的手掌覆在赵氏的肩颈处,内劲化作细密的暖流渗入,缓解她多年的劳损。三年来,他用特制的药膳和推拿手法调理母亲的身体,原本孱弱的赵氏,如今面色红润,连冬日里的咳嗽都断了根。
这种“掌控”不仅体现在自身,更延伸到了家人身上。化劲高手能完美调控自身内分泌,自然也懂得如何用外力辅助他人的气血运行——这便是宁采臣从国术里悟到的“治家之道”:用实力撑起门户,用仁心温暖家人,用智慧平衡取予。
第三章:智胜乡绅,威服江湖
钱塘县的乡绅圈里,没人敢小觑宁采臣。三年前,他还是个摆摊卖草药的孩童;三年后,连县里最有权势的张乡绅,见了他都要拱手称一声“采臣先生”。这不仅因为他的药铺富甲一方,更因为他用两场“不露锋芒”的较量,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第一场是与张乡绅的“文斗”。张乡绅是前朝举人,自诩学识渊博,见宁采臣年纪轻轻便声名鹊起,心中颇有不服,便在一次宴会上出题刁难:“采臣小哥既通医理,可知‘医者不自医’的道理?为何你能调理自身,却解不开这世间的因果?”
满座宾客都屏住呼吸,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讽他“只知强身,不懂世事”。宁采臣却微微一笑,指着窗外的老槐树道:“张公请看,此树根系在地下盘结,却能让枝叶伸向天空。医理如根系,固本培元;世事如枝叶,顺应自然。我练拳是为强根,行医是为展叶,根强则叶茂,叶茂反哺根,本是一体,何来‘不自医’之说?”
他的话既答了医理,又暗含处世之道,张乡绅抚掌大笑:“后生可畏!老夫输了。”从此,乡绅们再不敢以“孩童”视之,遇到棘手的事,反而会来请教他的见解。
第二场是与“过江龙”的“武斗”。半年前,一伙自称“太极门”的武师来到钱塘县,打着“切磋”的旗号,实则想抢占药铺的生意。为首的武师据说已练到“明劲”巅峰,一掌能劈断三寸厚的木板,在镇上摆下擂台,连挑了几家武馆。
宁采臣本不想理会,直到对方砸了他的药摊,打伤了两个弟子。他才慢悠悠地走上擂台,看着那明劲武师道:“切磋可以,点到为止。”
武师见他年少,根本没放在眼里,一记“单鞭”带着风声劈来,掌风凌厉,显然没留手。台下众人惊呼,赵氏更是捂紧了心口。却见宁采臣身形微侧,像被风吹动的柳枝,恰好避开掌锋,同时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轻轻点在武师的肘窝处。
这一点看似轻飘飘,却精准地打在对方的“曲池穴”上。武师只觉手臂一麻,明劲瞬间溃散,整个人踉跄着后退三步,虎口震裂,鲜血直流。他惊骇地看着宁采臣:“你……你这是……”
“化劲。”宁采臣淡淡道,“内劲透体,不在力大,而在精准。”
武师脸色煞白,知道自己遇上了真正的高手。他抱拳道:“在下有眼不识泰山,这就带人离开。”
宁采臣却叫住他:“慢着。”他从怀里掏出个药瓶,“这是活血丹,敷上三日,不影响日后练功。记住,习武是为强身,不是为欺人。”
此事传开后,江湖上再没人敢来钱塘县撒野。有人说宁采臣已练到“陆地神仙”的境界,有人说他的化劲能隔空伤人,但这些传言,他从不理会。每日依旧在药铺里抓药、制药,在静室里练拳、吐纳,仿佛那些惊心动魄的较量,从未发生过。
他的智慧,体现在对“度”的把握上。对付文弱乡绅,他用道理折服;对付蛮横武夫,他用实力震慑;但无论哪种方式,都留有余地——就像他练的化劲,看似刚猛,实则暗藏生机,从不做赶尽杀绝之事。
第四章:完美发育,少年老成
十三岁的宁采臣,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不是刻意模仿的沉稳,而是从内到外的“协调”——思维的敏捷与身体的反应完美同步,情感的细腻与行事的果决达成平衡,甚至连声音都带着一种温润的磁性,让人听着便心生信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20xs.org)从邪神开始的旅途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