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奏疏封面。
李恪知道,仅靠空泛的道理还不够,他必须拿出更实质的东西。他话锋一转,语气沉痛:
“父皇,武研院爆炸,三名忠勤工匠惨死,儿臣心如刀割,此乃儿臣监管不力之过,儿臣愿领任何责罚!然,经儿臣严查,此次爆炸,绝非意外,而是有人蓄意破坏!”
他此言一出,连侍立的张阿难都微微动容。
“儿臣在现场,发现此物!”李恪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心包裹的布包,打开,露出那几片银灰色的奇异金属碎片,“此乃西域传入之‘白磷’,于常温下可自燃,性极凶险!乃被人暗中混入送入烘干房之物料中,方才酿成惨祸!此非天灾,实乃**!是有宵小之辈,忌惮火药之利,不欲见我大唐军力强盛,故而行此卑劣手段,戕害忠良,嫁祸于人!”
他将“**”的证据直接呈于御前,将问题的性质彻底扭转!
“儿臣奏疏之中,已详述查证经过及人证物证!”李恪趁势追击,声音带着一种悲愤与决绝,“父皇!有人为何如此惧怕火药?因为他们害怕!害怕我大唐将士手持此等利器,扫荡群丑,廓清寰宇!害怕现有的格局被打破,害怕他们的利益受损!”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封万言书:“故而,儿臣在奏疏中恳请父皇,非但不能废止火药,更应加大投入,严加管控,使其真正成为悬于四夷头顶的利剑,成为护佑我大唐万世太平的基石!”
他重重叩首,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
“儿臣亦在奏疏中陈明,西北吐谷浑癣疥之疾,正北薛延陀肘腋之患,然帝国真正之心腹大患,在东北之高句丽!其城坚兵精,据险而守,前隋之鉴不远!若无机变利刃,他日征伐,恐重蹈覆辙,徒耗国力,空损将士!”
“火药,及其衍生之诸般火器,或可成为破坚城、克强敌之关键!儿臣愿立军令状!若父皇给予武研院时日与支持,儿臣必在三年之内,研制出足以改变战局之新式火器,为将来平定高句丽,献上开山裂石之力!”
“若不能成,儿臣甘愿削爵去职,以死谢罪!”
“然,若因一时之挫折,些许之非议,便自毁利器,自断臂膀,则他日边关烽烟再起,将士血染沙场之时,儿臣……死不瞑目!”
一番话,掷地有声,如惊雷炸响于两仪殿!
他没有哀求,没有辩解,而是以攻代守,将个人的生死荣辱与帝国的未来战略捆绑在一起!他指出了真正的威胁,描绘了火药的战略价值,甚至立下了军令状!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李世民看着伏在地上,身形单薄却脊梁挺直的儿子,看着他呈上的证据,听着他那番融合了技术、战略乃至悲愤的慷慨陈词,深邃的眼眸中,终于掀起了剧烈的波澜。
他缓缓拿起李恪那份万言书,终于翻开了第一页。上面没有浮华的辞藻,只有冷静的分析、详实的数据、对各方势力的洞察,以及对未来战争的深远构想。
良久,他合上奏疏,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朕,知道了。”
他站起身,走到李恪面前,俯视着这个让他一次次意外、一次次警惕,却也一次次看到希望的儿子。
“武研院爆炸一案,着大理寺、百骑司联合查办,务必揪出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武研院……照旧。一应供给,不得延误。”
“你……回去好生做事吧。”
没有褒奖,没有安慰,甚至没有对那份军令状的直接回应。
但李恪知道,他赢了。
武研院保住了,火药保住了,他……也暂时安全了。
“儿臣……谢父皇!”他再次叩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当他退出两仪殿,重新感受到外面温暖的阳光时,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后背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深邃的殿门,心中百感交集。
这一次,他是在父皇的默许甚至推动下,与整个帝国的守旧势力,进行了一场正面交锋。
虽然惨烈,虽然付出了血的代价。
但,他终究是撕开了一道口子。
他抬头,望向武研院的方向。
接下来的路,依旧布满荆棘。
但他别无选择,唯有握紧手中的“利器”,继续前行。
下一次,他要用敌人和世人的鲜血与惊叹,来证明今日所言非虚!
他整理了一下衣袍,挺直脊梁,向着宫外走去。
脚步,坚定而有力。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