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来朝的盛况渐次落幕,但那份万邦宾服、文明交汇的辉煌气象,已深深烙印在长安的肌骨之中,融入永徽时代的血脉。帝国的繁荣与稳定,并未因盛典的结束而停滞,反而如同经过淬炼的精钢,愈发坚韧、沉静,散发出持久而温润的光芒。李恪与崔芷柔,这对引领时代的帝后,在经历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洗礼后,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之处——如何将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图景,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形式,凝固下来,传之后世。
一日,李恪于两仪殿召见将作监大匠阎立德。此时的阎立德,因主持多项重大工程且屡有创新,已官至工部尚书,但皇帝仍习惯以“大匠”称之,显其亲重。
“阎卿,”李恪指着殿内一幅巨大的《大唐疆域总览图》,图上不仅标注州县山川,更以不同色彩区分了主要物产、漕运干线及边防重镇,“朕观此图,江山万里,物阜民丰,政通人和,此乃先帝遗泽,亦赖众卿与万民同心之力。朕常思,盛世之功,非仅存于奏章史册,更当有物可证,有形可瞻,使后世子孙,睹物思情,知创业之艰,守成之重。”
阎立德肃然恭听,心中已有所感。
李恪继续道:“朕欲命你监造一物,非为宫室享乐,乃为铭记此永徽盛世。其形制,需庄重恢弘,其意蕴,需包罗万象。可集金、铜、玉石、良木,汇聚能工巧匠,将朕登基以来,肃清宫闱、平定江南水患、推行新政、开设制科、振兴文教、安定北疆、译经弘法、万国来朝等要事,择其精要,以图文并茂之法,镌刻其上。此物,朕暂名之为——‘永徽盛世鉴’。”
阎立德心潮澎湃,深深一拜:“陛下圣虑深远!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臣必竭尽所能,汇聚天下良工,采选四海精华,定将此‘盛世鉴’,造得既合礼制法度,又具开创气象,使其成为载录陛下文治武功、彰显我大唐盛世风华之不朽丰碑!”
旨意既下,举国响应。 诏令传至各州,精选上等铜料、金银、美玉、巨木,通过漕运源源不断送往长安。将作监内,阎立德亲自设计图样,召集了雕刻、铸造、镶嵌、彩绘等各领域顶尖匠人,日夜研讨。李恪亦时常亲临将作监,与阎立德及众匠人商议细节,对如何表现“广文馆论学”、“万国宴盛况”、“北疆风雪行军”等场景,提出自己的见解。崔芷柔则从后宫用度中拨出专款,并亲自过问了用于镶嵌的珠宝玉石的色泽搭配与寓意,务求其华而不奢,精而不俗,符合盛世气度。
与此同时,由魏徵领衔,弘文馆、广文馆诸多学士共同参与,开始撰写《盛世鉴铭文》。铭文需以精炼骈俪之文,概述永徽以来重大政绩、治国理念及对后世的期许,字字需经推敲,文采与史实并重。
这一浩大工程,历时近三载,方告功成。
当那尊巨大的“永徽盛世鉴”最终落成于大明宫特意为其修建的“鉴殿”之中时,满朝文武、各国使节代表皆受邀观礼。
此鉴主体以青铜铸造,高逾丈余,形似巨屏,又似展开的卷册。鉴身以高浮雕与镂雕技法,分层镌刻着波澜壮阔的场景:有官吏丈量田亩、河工加固堤坝的勤勉;有士子于广文馆内激烈辩论、匠人演示新式器械的进取;有玄奘法师译经、各国学者交流的开放;有北疆铁骑雪夜破敌的雄武;有万国使节麟德殿朝觐、西市商旅云集的繁华……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层次分明,其技艺之精湛,气魄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鉴框以紫檀木雕成龙凤呈祥、缠枝牡丹纹样,镶嵌以和田美玉、南海珍珠、瑟瑟宝石,点缀其间,流光溢彩。鉴顶正中,是一轮以纯金打造的旭日,光芒四射,寓意永徽盛世如日方升。
而最为核心的,是鉴身中央,以鎏金铭刻的、由魏徵主笔的《永徽盛世鉴铭》。其文辞瑰丽,义理深远,既记述了“革故鼎新,河清海晏”的伟业,阐述了“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念,更发出了“咨尔兆庶,鉴此休明;嗣守洪基,无忘兢业”的殷切告诫。
李恪与崔芷柔并肩立于鉴前。帝后二人,历经风雨,此刻凝视着这面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巨鉴,眼中皆有光华流转。鉴中景象,是他们共同走过的路;鉴中文辞,是他们共同秉持的道。
“此鉴,不仅铭刻盛世,”李恪轻声对崔芷柔道,亦是对在场所有人言,“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过往之功,亦当警醒后世之君之臣,永葆初心,励精图治。”
崔芷柔颔首,声音温婉而坚定:“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此鉴为镜,可明得失。愿我大唐国祚,如此鉴所昭,永焕光华。”
“永徽盛世鉴”的落成,标志着永徽时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它不仅是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盛的实体象征。它的存在,向后世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时代的辉煌与创造这个时代的帝后、臣工及亿万黎民的智慧与汗水。
消息传出,天下士民欢欣鼓舞,皆以生逢此盛世为荣。各国使节将此鉴之宏伟与寓意传回本国,更添大唐在天下的赫赫声威。
千秋镜鉴,盛世铭文。
立于鉴殿之中的巨鉴,默默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默默凝望着无限延伸的未来。它将见证着,这个由李恪与崔芷柔开创的盛世,如何在历史的星河中,留下其独特而璀璨的轨迹。而属于他们的传奇,已然铸就,光耀史册。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