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闻过这样一句话:同气相感、同声相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们的气息相同、声音相似时,他们就会相互追随、相互呼应。如今,我们的君主在上施行德政,而百姓在下和睦相处,这种和谐的氛围使得人们的内心也变得平和起来,进而影响到了气息的和谐。当气息和谐时,人的外在形态也会变得和谐起来,而这种和谐又会反映在人的声音上。最终,这种声音的和谐会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相互呼应。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阴阳的调和、风雨的适时降临、甘露的滋润、五谷的丰收、六畜的兴旺、嘉禾的茁壮成长、朱草的出现、以及山岳的青葱和泽水的充盈。这一切都是和谐的极致体现。当时,参加对策的人多达一百余人,太常将众人的对策呈递给皇帝后,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了最后。然而,当皇帝亲自审阅这些对策时,他却对公孙弘的回答赞赏有加,并将其提升到了第一名。随后,皇帝任命公孙弘为博士,并让他在金马门等待诏令。
九十多岁的齐人辕固,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以贤良之名被征召入朝。当他在朝中看到公孙弘时,就察觉到了对方眼中藏着的算计,当即直言到:公孙先生,治学为官当秉持正道,切莫歪曲学术迎合世俗!这番话就如同一记重锤一样,敲碎了公孙弘精心维持的体面。朝堂上众多儒生受公孙弘的影响,纷纷出言诋毁辕固,老人无奈之下,只能以年迈为由辞官归乡。?另一边,巴、蜀四郡正全力开凿通往西南夷的山路,在这绵延千余里的运输线上,士兵们肩扛粮饷,日夜奔波。过去了好几年,西南夷的道路依旧未能打通,无数士兵因为劳累、饥饿、疾病而客死异乡。此外西南夷还多次发生了反叛,朝廷也屡次发兵平乱,耗费巨资却徒劳无功。汉武帝为此愁眉不展,决定派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极力的渲染西南夷的 “无用论”,可惜皇帝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公孙弘在朝堂上的行事风格堪称一绝,每次朝会讨论政务时,他只摆出问题的来龙去脉,从不与皇帝当面争执,而是将决定权拱手相让。他的这份 “谨慎” 让汉武帝觉得他为人厚道,在加上他辩论时能够引经据典,既懂律法又能以儒家学说包装自己的观点,很快就赢得了武帝的心,短短一年便升职到了左内史。?他在私下里还琢磨出一套 “配合术”。他常常与汲黯一起商议政事,然后让性格耿直的汲黯先开口,自己则在一旁进行附和。他的这套组合拳屡试不爽,汉武帝往往很开心的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孙弘也因此愈发的受宠了。但他的 “圆滑” 也有翻车的时候。有次他与公卿们约定好了上奏内容,可到了皇帝面前,他却临时变卦,顺着皇帝的心意说话。汲黯当场怒不可遏,指着他骂道:齐人果然狡诈无信!当初说好的事,如今却抛之脑后,简直没一点诚信可言!面对皇帝的质问,公孙弘不慌不忙叩首谢罪:懂我的人知我忠诚,不懂我的人只道我不忠。这番似是而非的回答,竟让汉武帝深信不疑。即便皇帝身边宠臣多次出言诋毁公孙弘,反而让汉武帝对他更加厚待,这位善用 “权术” 的儒生,在朝堂的风浪中越走越顺。
公元前129年冬天,朝廷开始对商车征税。?
西汉朝堂上,大司农郑当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凿一条连接渭河与黄河的渠道,既能让关东粮食运输更便捷,还能灌溉万顷良田。汉武帝欣然采纳,一声令下,数万士兵就投入了工程。历经三年,新渠终于贯通,漕运与农田皆受益,堪称利国利民的壮举。
然而,边疆战事却如乌云压城一样。匈奴铁骑突袭上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汉武帝迅速调兵遣将,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路大军出击,各率万骑直扑匈奴关市。这一战局势跌宕起伏:卫青奇兵突袭龙城,斩获七百敌首、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遭遇惨败,折损了七千骑兵、“飞将军” 李广更是陷入绝境,被匈奴活捉。他假装死亡,趁敌人不备翻身夺马,凭借精湛的箭术和过人的胆识,在追兵箭雨中死里逃生。此战之后,公孙敖与李广被贬为庶人,卫青则因战功获封关内侯。这位出身低微却擅骑射、爱士卒的将领,自此崭露头角,开启了自己那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这也让汉武帝的识人之明备受称赞。?匈奴这边并未因一次的失利就收手,反而变本加厉,渔阳地区屡遭侵扰,汉武帝急忙调派韩安国前去驻守,但边境依旧危机四伏。公元前 128 年冬天,汉武帝将目光转向了人才选拔,下诏严令各地举荐孝廉,还定下重罚:两千石官员若不执行,轻则免职,重则以 “不敬” 治罪,一场席卷全国的人才选拔风暴就此展开。
同年,宫中传来喜讯,卫夫人生下皇子刘据。汉武帝大喜,不仅册封卫子夫为皇后,还大赦天下。但这种喜悦之情还没过去,匈奴就再次大举入侵汉朝边境,两万骑兵血洗了辽西,这一战太守战死,两千余人被俘,韩安国的军营也遭到了围困。这位老将无奈率军东撤,最后病逝于北平。关键时刻,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飞将军” 的威名震慑匈奴,令其数年不敢犯境。
这边李广刚稳住北疆的局势,那边卫青就再次出击,率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发,与李息分兵作战,一举斩杀匈奴数千人。几乎同时,东夷薉(hui)君南闾率二十八万人归降汉朝,汉朝顺势设立苍海郡。不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耗费巨大,燕、齐两地百姓不堪重负,社会一时骚动不安。这一年,鲁共王刘馀、长沙定王刘发相继离世,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添上了一笔注脚。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