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汉宫深处,一场巫蛊风波悄然爆发。陈皇后为了挽回武帝的心,竟听信了女巫楚服的教唆,在宫中干起了祭祀诅咒的事情,她妄图用媚术重新获得武帝的宠幸。但是呢,纸是包不住火滴,事情很快就败露了,汉武帝在得知陈皇后干这事后,那是雷霆震怒,当即就命令御史张汤彻查此事。张汤这个人手段狠辣,层层深挖陈皇后的党羽,最终三百余人被牵连致死,主谋楚服更是被斩首示众。乙巳日这天,武帝的一纸册书送到了陈皇后的手中,随后她的皇后玺绶被武帝收回了,自此她的后位被废,幽居在长门宫。?陈皇后的母亲窦太主得知这个消息后,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向汉武帝叩头谢罪。汉武帝语气冷淡却字字坚决的说到:皇后的所作所为实在有违大义,朕如今废黜她实属无奈之举。不过你也不必忧心,只要坚守正道,皇后虽然被废了,但宫中的供奉一切不变,长门宫与往日一样。?说起这位窦太主,她曾在府中设宴款待汉武帝,席间,她让自己的宠臣卖珠出身的董偃拜见天子。汉武帝见董偃生得俊朗,竟当场赐他衣冠,还戏称他为 “主人翁”,随后邀他一同饮酒。从此,董偃一跃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声名传遍了天下。此后,他陪着汉武帝在北宫游乐、观看斗鸡、蹴鞠、欣赏狗马比赛,哄得皇帝那是开怀不已。?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汉武帝在宣室为窦太主设宴,打算召董偃入席同欢。就在董偃即将踏入宣室时,东方朔突然手持长戟拦住了他的去路,大步上前厉声道:陛下,臣认为董偃有三大死罪,断不可进入宣室!汉武帝闻言就挑眉询问,到底是那三罪,东方朔掷地有声的说:身为臣子却私自侍奉公主,这是第一罪;伤风败俗,扰乱国家礼制,破坏朝廷纲纪,这是第二罪;如今陛下正值盛年,志在研习《六经》,他却不思劝勉陛下学习,反而用奢靡享乐之事蛊惑,这是第三罪!汉武帝听完后,脸色骤变,沉默许久才道:如今宴席已经备下,下不为例便是了。东方朔却毫不退让,说到:宣室乃先帝正殿,怎么能容下一丝一毫的逾越规矩的行为呢!古代有竖貂乱政、易牙为祸的事情,庆父死后鲁国才得以安宁,陛下不可不防啊!这番话就如同惊雷一样炸响在了武帝的耳边,武帝最终收回了成命,将宴席的地点改在了北宫,随后武帝就让董偃从侧门东边的司马门入内,还赏赐了东方朔三十斤黄金。经过东方朔这么一搞,董偃渐渐的就失宠了,而这场风波,也让汉室公主贵胄们逾越礼制的行为愈发猖獗。
皇帝任命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武帝对律令就一点要求:严苛。他们约束在职的官吏,制定了“监知法”,官吏之间互相监督,汉朝法律的严苛就从此开始了。?
这一年,朝廷征召官吏和百姓中通晓当世事务、熟悉先圣之术的人,各县依次供应粮食,让他们与计吏一同进京。?
在历史的长河中,治国之道始终是萦绕在统治者心头的一道难题。菑川人公孙弘在对策中,抛出了一套极具洞见的理念,这理念就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一样。?公孙弘谈起上古时期,语气充满了向往之色。他说,尧、舜时代,即便没有频繁的赐予爵位和丰厚的赏赐,百姓依然积极向善;即便刑罚宽松,人们也很自觉的遵守法律。这背后的奥秘,就在于君主能够以身作则,这操作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信任。而到了末世,统治者即便用高官厚禄去激励百姓,用严酷的刑罚去震慑犯罪,效果也不是那么好。追根到底,就在于君主自身的德行有亏,无法让百姓真正的信服。公孙弘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单纯的依靠厚赏重刑,根本无法真正引导人们向善、遏制奸邪,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紧接着,公孙弘展开阐述了他心中的治国良方。他认为,如果根据官员的才能对他们安排职位,就能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职责混乱的情况;如果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论,官员就能集中精力处理实际的事务;如果不制作毫无用处的器物,那就能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如果不占用农忙时节、不过度役使民力,那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富足了。而在用人方面,如果提拔有德之人、罢免那些无德之辈,那朝廷的威严便能树立;如果让有功者得到晋升、无功者降职,那么群臣之间自然会形成谦让的风气。而在刑罚与赏赐上,如果做到罪罚相当,就会让奸邪之事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赏赐与贤能匹配,那么臣子们就会更加的勤勉奋进。这八点,正是治国的根本所在啊。
最后,公孙弘强调,只要百姓有稳定的营生,那就不会为了生存而争斗;如果社会治理合理公正,那百姓的心中就不会积攒怨恨;如果人人懂得礼义,那社会就不会陷入暴乱;如果君主爱护百姓,那百姓自然会亲近、拥护君主。而礼义,是让百姓信服的关键,当赏罚都遵循礼义施行,百姓自然会自觉的遵守法纪,不去触碰法令了。公孙弘的这番论述,将治国的核心理念与实行的具体方法娓娓道来,堪称是古代治国智慧的精彩呈现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