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办法,只能带着残兵败将从华容道步行逃跑。路上全是烂泥,根本走不了,又赶上大风天,曹操只好让那些体弱的士兵背草铺路,骑兵才能勉强通过。不少体弱的士兵被战马踩在泥里,死伤惨重。刘备和周瑜水陆两路一起追击,一直追到南郡。这一仗下来,再加上饥饿和瘟疫,曹军死了一大半人。曹操只好留下曹仁、徐晃镇守江陵,乐进镇守襄阳,自己则是带着剩下的人回北方去了。
曹操走后,周瑜、程普带着几万大军,和曹仁隔着长江对峙,但还没正式开打。甘宁提议先去攻打夷陵,他带兵过去,很快就把夷陵打下来了,然后在城里驻扎防守。这时候,益州有个叫袭肃的将领带着手下人来投降,周瑜就给孙权写信,说要把袭肃的部队分给吕蒙。吕蒙却不同意,他说:“袭肃是个有本事的人,大老远跑来投降,从道理上说,咱们应该给他加派人手,而不是把他的兵抢走。”孙权觉得吕蒙说得对,就把士兵又还给了袭肃。
后来,曹仁派兵把甘宁围困在夷陵,甘宁情况十分危急,便赶紧派人去向周瑜求救。其他将领都觉得自己这边兵力不够,分不出人手去救。吕蒙对周瑜和程普说:“让凌统守卫江陵,我跟您一起去救甘宁,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战斗。我保证凌统能守住江陵十天。”周瑜听了他的建议,就派吕蒙去驰援夷陵,最终把曹仁的军队打得大败,还缴获了三百匹马。这一仗打完,孙刘联军士气大涨。周瑜干脆带着军队渡过长江,在北岸扎营,和曹仁面对面硬刚。
到了十二月,孙权亲自带兵去攻打合肥,还派张昭去打当涂,但都没打下来。这边刘备向朝廷上书,推举刘琦当荆州刺史,然后带着军队南下,轻松拿下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个郡,这四个郡的太守全都投降了。庐江有个叫雷绪的豪强,也带着几万人来投奔刘备。
刘备拿下这几个郡后,便任命诸葛亮当军师中郎将,让他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的大小事务,征收赋税来补充军饷;又让偏将军赵云兼任桂阳太守,帮忙镇守地方。
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打下了荆州,就派手下的张松去拜访曹操,想跟曹操搞好关系。张松这人个头不高,平时做事不拘小节,但脑子特别灵光,看问题准、做决定快。可那会儿曹操刚打败刘备、拿下荆州,正志得意满呢,根本没把张松当回事。曹操的主簿杨修觉得张松是个人才,就劝曹操把张松留下来重用,曹操却没听。张松心里感到很窝火,回到益州后,就劝刘璋别跟曹操来往了,不如去结交刘备,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
习凿齿看到这事,就感慨地说:以前齐桓公因为一时骄傲,惹得九个诸侯国都背叛了他;现在曹操稍微自满了一点,就导致天下三分的局面出现。他们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就因为一时疏忽,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实在太可惜了!
曹操之前没给田畴应得的封赏,后来想起田畴帮自己平定乌桓的功劳,就后悔了,还说:“当时只顺着田畴的心意,却坏了朝廷的规矩。”于是就打算重新给他封官赐爵。但田畴说啥都不肯接受,甚至表示宁愿死也不要。曹操不死心,又是派人劝,又是亲自召见的,可田畴就是不松口。有官员看不下去了,就上奏说田畴太倔,屡次违抗命令,而且只顾自己的名声,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应该治他的罪。曹操就让儿子曹丕和大臣们讨论该怎么办。曹丕说田畴就像古代那些推辞赏赐的贤人子文、申胥一样,朝廷应该尊重他的选择,成全他的气节。荀彧和钟繇也这么认为。曹操还想再试试,因为田畴和夏侯惇关系好,就让夏侯惇去劝。夏侯惇到田畴家,住了一晚,拐弯抹角地说了半天。临走时,田畴流着泪说:“我本来就是个逃避朝廷恩典的人,能活到现在就不错了,怎么能靠以前的功劳换取荣华富贵呢?就算朝廷不怪我,我自己良心也过不去!将军您是了解我的,要是非得逼我,我只能以死明志!”夏侯惇把话传给曹操,曹操只能叹气,最后给田畴安排了个议郎的闲职。
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去世了,曹操伤心极了。当时,他手下的邴原女儿也早夭了,曹操就想让两个孩子合葬。邴原拒绝说:“给没成年就去世的人合葬,不合乎礼法。您重用我,就是因为我遵守规矩。要是我答应了,不就成了没原则的人吗?您还怎么看重我?”曹操听了,也不再强求。
此时,孙权派贺齐去攻打丹阳郡黟县、歙县的山越叛军。叛军首领陈仆、祖山带着两万户人,躲在地势险要的林历山。这山四周都是悬崖,官兵打了一个多月都攻不上去。贺齐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偷偷招募了一批身手好的士兵,趁着夜里,从隐蔽的小路往上爬,用铁戈凿出脚窝,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再放下绳索把其他士兵拉上来。等一百多个精兵都上了山,突然敲鼓呐喊。山上的叛军吓了一跳,守路的士兵吓得往回跑。官兵趁机发起总攻,把叛军打得大败。打完仗后,孙权把黟县、歙县划出来,新设了一个新都郡,让贺齐当第一任太守。
曹操率军南下攻打刘表,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荆州,并在夏口打败了刘备,逼得刘备与孙权结盟抵抗曹操,在赤壁一战采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曹军,曹操无奈只得退回北方,留下曹仁镇守南郡、徐晃镇守江陵,乐进镇守襄阳。刘备趁机夺取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个郡,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初步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新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