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道德经?体道》第一章所提及的“常无欲,以观其妙”,揭示了观察世界、体悟大道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
“常无欲”,并非指完全摒弃欲望,而是指保持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为外界所动摇,不随欲望而波动。在这个“无欲”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世界,更加深入地体悟大道的奥妙。
“以观其妙”,这里的“妙”指的是宇宙间最本质、最精微的真理和规律。这种“妙”并非肉眼可见,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悟。河上公注解中的“妙,要也;要,谓也”,正是强调了这种“妙”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
如何在“常无欲”的状态下,观察到这种“妙”呢?河上公指出,“观此妙者,必须在光中去观”。这里的“光”,并非指物理上的光线,而是指我们内心的光明和智慧。只有当我们内心明亮、智慧开启时,才能洞察到宇宙间的真理和规律。
这种“光”的显现,通常是在光态形式中显现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处于一种轻松、愉悦、宁静的心理状态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明亮,更加容易观察到宇宙间的真理和规律。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常无欲”的“中和”心理状态。
在这种“中和”的心理状态下,我们能够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专注于内心的体悟和观察。我们能够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也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宇宙间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未来的趋势。
要达到这种“中和”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磨砺自己的内心,学会放下执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观察宇宙间的真理和规律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因为宇宙间的真理和规律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无法穷尽它们的奥秘。只有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智慧。
32
《道德经?归根》第十六章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不仅揭示了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消亡的循环往复之道,更是修真者修炼过程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引领着他们向着更高的元神层次和圣神层次迈进。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真者修炼的首要条件。在虚静的状态下,心灵得以净化,杂念得以消除,从而能够洞察到万物的本质。这里的“虚”并非指空虚无物,而是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与超脱;“静”则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修真者才能清晰地感知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对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消亡循环往复的生动描述。在虚静的状态下,修真者可以观察到万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最终归于虚无的宿命。这种观察并非简单的视觉感知,而是对万物本质和宇宙规律的深刻体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它们都遵循着各自的生长规律和命运轨迹,最终都会回到它们的本根。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物理回归,而是指它们在精神和能量层面上的回归。当万物回归本根时,它们会进入一种静止的状态,这种静止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无限生机和静谧。这种回归,就是所谓的“复命”,即万物重获新生。
在修真者的修炼过程中,“归根复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要求修真者在达到虚静状态后,能够洞察到万物的本根和生命轨迹,从而找到自己的修炼之路。
“知常曰明”,这里的“常”不仅指宇宙间的规律和法则,也指修真者在修炼过程中所应保持的平常心态和稳定状态。只有在“常”的状态下,修真者才能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体悟和把握宇宙间的规律和法则。
“明”和“光”在修真者的修炼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修真者体悟和把握宇宙间规律和法则的工具和手段,也是修真者内在精神和能量的体现。在虚静的状态下,修真者可以发出内在的光芒和智慧之光,照亮自己的修炼之路,同时也能够照耀和启迪他人。这种光芒和智慧之光是修真者修炼成果的体现,也是他们与宇宙间万物相互交流和感应的媒介。
“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这里的“自莹”指的是修真者内在精神和能量的自然展现,而“照物”则是指这种光芒和智慧之光能够照耀和启迪万物。当修真者达到一定的修炼境界时,他们的内在光芒和智慧之光会自然而然地展现。
“归根复命”之道是修真者修炼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它要求修真者在虚静的状态下洞察万物的本根和生命轨迹找到自己的修炼之路;在“常”的状态下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体悟和把握宇宙间的规律和法则;在“明”和“光”的照耀下照亮自己的修炼之路启迪他人。通过不断地修炼和体悟,修真者可以逐渐达到更高的元神层次和圣神层次,最终实现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修真笔记摘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修真笔记摘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