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儿笑着安慰道:“别说那些见外的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样做的。你放心收下就是了,等过年的时候,我还得找你要些东西呢。你只管把你们晒的灰条菜干、豇豆、扁豆、茄子干、葫芦条等各种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的人都爱吃这些――就足够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带,也别费那个心了。”
刘姥姥连声道谢,满口答应。
平儿接着说:“你就安心去睡吧。我帮你收拾妥当后放在这里,明天一早让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你不用操一点心。”
刘姥姥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过来对着凤姐儿又是一番千恩万谢,这才和她道别。然后去贾母那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梳洗完毕后,刘姥姥便准备告辞离去。这时,因为贾母身体有些不适,家中众人都前来请安,并吩咐人去请大夫来。不一会儿,有个婆子回来禀报说:“大夫已经到了。”一位老仆人上前请贾母进幔帐里坐,以便大夫诊治。
贾母却说:“我也老了,哪里还会养不出这点小毛病,我还怕它不成!不用设幔帐了,就这样看吧。”众婆子听了贾母的话,便搬来一张小桌子,放上一个小枕头,随即吩咐人去请大夫进来。
不一会儿,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人引领着王太医走了进来。
王太医不敢走中间的大道,只沿着旁边的台阶,跟随着贾珍来到了台阶前。早有两位仆妇在两旁掀起帘子,又有两位仆妇在前面引路,进去后又见宝玉出来迎接。
只见贾母身穿一件青色皱绸、镶嵌着一排珍珠的羊皮背心,端端正正地坐在榻上。两边各站着四个尚未梳发的小丫鬟,手里拿着蝇帚、漱盂等物件;还有五六个年长的嬷嬷像雁翅一样排列在两旁。碧纱橱后面隐约可见许多穿着鲜艳、佩戴着宝簪珠宝的人。
王太医不敢抬头,连忙上前行礼问安。
贾母见他穿着六品官服,便知道他是御医,于是含笑问道:“供奉可好?”接着又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
贾珍等人连忙回答:“姓王。”
贾母说:“当年太医院正堂有位王君效,脉象把得极准。”王太医连忙躬身低头,含笑回答说:“那是我的叔祖父。”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是这样,咱们也算是世交了。”说着,一边慢慢伸出手放在小枕头上。
一位老嬷嬷端来一张小凳子,连忙放在小桌旁,稍微偏了一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仔细诊脉了半天,又换了另一只手继续诊断,然后连忙起身低头退了出去。
贾母笑着说:“辛苦你了。珍儿,送供奉大人出去,好好招待,上杯好茶。”
贾珍、贾琏等人连忙应答了几个“是”,随后陪同王太医来到外书房。
王太医说道:“老太太其实并没有其他病症,不过是偶尔受了点风寒。其实并不需要吃药,只需饮食稍微清淡些,并注意保暖,自然就会康复。不过,我还是开个方子留在这里,如果老太太愿意吃,就照着方子煎一剂;如果不愿意,也就算了。”说完,他喝过茶后,便写下了方子。
正打算告辞离开,这时奶妈抱着大姐儿出来,笑着说:“王老爷也给我们瞧瞧吧。”
王太医一听,连忙站起身,从奶妈怀中接过大姐儿,左手托着她的手,右手开始把脉,又摸了摸她的头,还让伸出舌头来看了看,然后笑着说:“我说了,姐儿可能要骂我,但其实只要饿上两顿,清清肠胃就好了。不必吃煎熬的药,我会送几丸药来,临睡前用姜汤化开,服下就行。”说完,他便告辞离去了。
贾珍等人拿着药方进来,向贾母说明了情况,把药方放在桌子上后便离开了,此事暂且不提。这时,王夫人、李纨、凤姐儿以及宝钗姐妹等人见大夫已经离开,才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王夫人稍微坐了一会儿,也回自己房间去了。
刘姥姥见没什么事情了,便上前向贾母告辞。
贾母说:“有空再来玩儿。”接着又叫来鸳鸯,吩咐道:“好好送你姥姥出去,我身体不舒服,不能亲自送你了。”
刘姥姥道谢后,再次告辞,便跟着鸳鸯出去了。到了下房,鸳鸯指着炕上的一个包袱说:“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生日或节日时别人送的,老太太从来不穿别人做的,放着也是浪费,而且一次都没穿过。昨天老太太让我挑两套送给你带回去,你可以送人,也可以自己家里人穿,别嫌弃。这个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个包里是你前几天提到的药: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都有,每一种都用方子包着,总包在一起了。还有这两个荷包,拿着玩儿吧。”
说着便解开荷包,掏出两个形状像“笔锭如意”的金锞子给她看,又笑着说:“荷包你拿去,这两个金锞子留给我吧。”
刘姥姥已经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又念了好几千声佛,听了鸳鸯这么说,便回应道:“姑娘就留着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