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方不负孔孟‘修己安人’之志,为儒门正本清源!”
我可不是要反儒,我是复兴上古真正儒学,还孔孟一个名声。
杨彪有些心动,可也在犹豫中。
若是此事可成,那哪怕现在家族就他们现在几个人,弘农杨氏亦可再兴,他杨彪,也会超越曾祖父的“关西孔子”之称,直接变成大汉的杨子。
可要做成此事,他杨彪就是背弃现在大汉所有的经学世家。
天知道,他只是来长安看一看秦王是否有人主之姿的,有的话安安心心辅佐少帝,慢慢把大汉撑住,好赖不论,总之不能让大汉亡在他们这些臣子手上。
结果过来一看,好嘛,秦王这可太有人主之姿了,灵帝都还只是找蔡邕规整大汉官方教科书,他都还没当皇帝,直接上来就要把儒学“正本清源”。
见他犹豫,小白叹息道:“天下儒门,首推弘农杨氏。杨公要袖手,坐视伪学横行乎?”
杨彪道:“殿下,如今还天下纷乱……”
小白打断他:“孤知公心系汉室,不过半年,关东联军就会土崩瓦解,待到长沙太守攻入洛阳,盖将军在西边夹击董卓,关西与关中重回汉室,那时迎回洛阳百官,待到宗正刘虞回京,在长安继位之后,即可重立太学。”
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已经选择来长安的杨彪也不再犹豫。
“若今年一切皆如殿下所言,诛董讨逆,联军撤退,百官来长安, 那时殿下重立太学,吾自当依君之言,为孔孟正身。”
如果年幼的刘皓能顺利登基,把关西和关中都拿回手里,那现在声望极高但是家族后盾全没了的杨彪,就跟他一起来完成这次儒门改革。
秦王稚嫩的脸上露出微笑,“那杨公可以现在开始准备编纂新的太学教材了。”
不曾出声的韦端和杜畿这时也都开口,你一言我一语,请杨彪重新坐下,进行一番他们士人的寒暄。
注意到有视线看向自己,小白抬眸,和杨彪身边的小孩对视上,小孩不躲不避,对着他矜持一拜。
多年以后,彻底摒弃家传儒学,直接弃儒学法的杨修,还经常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长安见秦王的那个时刻。
后来的他问皇帝,如果父亲没有赞同秦王改革儒学的计划,他会有什么预案。
年轻的皇帝笑着说道:“德祖,于国于民无用的玩意,在资源有限的大汉,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现在,跟着父亲留在长安的杨修,和父亲一起,住进了秦王的秦王宫。
秦王宫在长安城外西北边,这里原本也只是一处废弃行宫,经过修缮一番,秦王带着士兵住了进来。
并不奢华的秦王宫里,除了士兵,就是他自己教导过的农人和匠人,这些人不识儒,不懂礼,但知算术,晓农桑,长安城外,放眼望去青翠的农地和高大的水车,都是出自他们手。
加入秦王阵营后,他也知晓了不少事。
比如现在秦王在长安就有成立司农寺,杜畿除了是长安京兆府的功曹,也是这司农寺除了秦王以外的负责人。
这里都是秦王花了无数心血和时间培育出来的结果,每一年,长安的士族和百姓都倚仗秦王的种子来过活,在天下混乱的今日,长安还能依照汉律,法度严明地收税,离不开秦王的努力。
而等到秦王拿回洛阳,这些种子和司农寺培养出来懂得耕作的农人,就会被他派往洛阳,让洛阳百姓也能种上这里的种子。
自然,跟着而来的,就是重新量地,农人无地,就为秦王种地。
由于弘农杨氏老家已经没什么人了,族人都被屠戮就算还有不少佃农,现在也无法管理。
考虑到杨彪本身的声望和他现在加入了自己团队,杜畿也没提要买地的话,只是带着杨彪去参观了一番秦王的田庄。
“郭汜的军队劫掠弘农,除了杨氏,其他大族家中也有被劫的。现在弘农大户都没粮了,今年百姓家中余粮也不多,又怕收成不好……畿想请您安抚乡里。”
话很好听,但是杨彪能听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重新给弘农粮地,统计人口,赈灾,推行新种子。
尤其是现在,弘农杨氏有地无人,除了杨彪家中的地,其他族人的地那都是荒着的,就是有佃农,也耕作不多。
而买人,现在杨氏就这么几个人,也没有足够的人管。
在杜畿和杨彪互相往来之下,两人达成协议。
杨彪同意杜畿带人去“代管”杨氏荒废土地,那些族人的佃农也自动成为司农寺或者秦王的人,产量五五分,杨彪拿成果,地实和大量佃农实际上归秦王。
杨彪会回乡一趟,公开为秦王的“代管”站台,并且为秦王的种子站台,秦王还会拨给他一些粮食,让他带回去赈济弘农百姓和被劫掠的中小士族,让弘农那边知道,就算杨家没几个人,现在也还在长安有靠山,警示他们勿起歪心思。
虽然一下把家业卖了大半,但是不答应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