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能理解他们现在的心情,但是不妨碍他现在无语。
“诸公,何至于此?”
黄琬问道:“董卓被诛灭,我等被秦王迎到长安,难道不该先知道知道长安实情吗?”
从秦王出现在潼关见他们那一刻起,关于秦王被韦氏所胁的事情就已经被大家快速推翻了。
能在这么多军队和百姓之中也丝毫不见畏惧之色,并且看见他们洛阳高官也不瑟缩,还能精准地知道洛阳发生了什么事的秦王,你说他被韦氏胁迫,那真是睁眼说瞎话。
再怎么没成年,他也不能等闲视之。我们作为要来长安上班的老员工,打听打听总公司和新老板的情况,这过分吗?
杨彪点点头,是这样没错。
卢植接着道:“从洛阳一路过来,吾感慨颇多,还望杨公为吾解惑。”
有充分在中央文官经验和地方武将经验的他,一路过潼关而来,将路上的风土人情都尽收眼底,可太知道比起大汉其他地方,长安周边有多安宁了。
不说别的,就说百姓不会看见他们就赶紧低下头跑路,还能正常地在田垄间耕作,这就不一般。
“我也来长安不到两个月,你们所疑,亦是我之疑。”杨彪一甩袖子,拒绝回答。
他当然知道老同僚们都想问什么,但是他自己不能说,因为他已经不是过去的杨彪了。
董卓已诛,郭、李二人也已经死了,又有孙坚洛阳抵御心思叵测的联军,握有关西、关中的秦王自己稳住,以后大汉再慢慢收拢也不在话下。
秦王已经做到了他说过的事,也为弘农杨氏报了仇,接下来无论如何,杨彪都得兑现承诺,替秦王拼杀在儒学“正本清源”的最前线。
作为未来肯定要被天下大半士族唾骂的人,杨彪现在还能稳住自己和卢植正常说话,都是他为人素养高。
要是眼前的卢植知道他和秦王马上要做什么,杨彪都怕他会当场把自己打一顿。
都是在大汉官场顶层混的,他的态度影响不了同僚们的想法,他再怎么推诿,大家一人几句,总能从他的话和表情里获得一些信息。
比如,手握正统继承权,就是一直不曾登基的秦王,他治下的长安,不是过去的洛阳,秦王也没那么好说话好糊弄。
再比如,他一身素衣,都是为了给灵帝守孝,好像是个刘宏的孝顺儿子,所以曾经刘宏看不顺眼的人,需要多注意一些。
作为刘宏顶顶看不惯的人,卢植觉得也还好啊,秦王这不挺公事公办,一点仇视他的感情都没有吗?
折腾到晚上,大家也没有在杨彪这里打听到什么具体有用的信息,唯一一条,还是秦王极恶谶纬。
送走其他人,杨彪却单独留下了蔡邕,邀请暂时在长安也没有落脚点的蔡邕在他家住下。
以友人身份,蔡邕带着家人留下来了。
到长安的第二天,其他人都在想办法去找韦端置办落脚点,或者在城内外四处逛逛,亦或者是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拜会秦王,只有蔡邕,坐在杨彪家里,怀疑自己耳朵坏了了。
“杨公勿怪,我许是老了,都听不见话了。”
杨彪亲自给他递上用紫苏叶子煮成的浆水,脸上一副“我明白”的宽容表情,“伯喈(蔡邕的字)如此情态,在所难免,此事乍一听,确实荒唐。”
确定刚刚杨彪这真的没和他开玩笑,蔡邕彻底没了体面的笑容,脸上肌肉不自觉抽动,低声道:“文先(杨彪的字),你方才的话,是你一人所想,还是秦王所思?”
杨彪抬眼,眼神越过蔡邕,看向他身后的湛蓝的天空,“是秦王和我都有的想法。”
从答应这事儿开始,他就已经和秦王绑死了,是谁的想法都无所谓。
蔡邕无言以对。
半晌,蔡邕惊骇的眼神逐渐缓和下来,看着杨彪,憋出一句:“那就是秦王的想法了。”
因为关西经学世家的杨彪,不太可能有如此离经叛道的想法。
杨彪也没反驳,只是和蔡邕说了一个故事。
“我初来长安时,也和你们一般,为这里的安宁和富饶而震惊,感慨终于在天下间看到了一方汉土。
可我见秦王时,秦王却问我‘从孝武皇帝开始,从诸子百家脱颖而出儒家,治理大汉几百年,为何把大汉变成了如此模样’?”
看着蔡邕惊愕不已的模样,杨彪理解他,不过现在也到了蔡邕需要理解理解自己的时候了。
“若是伯喈,你会如何答秦王?”
不等蔡邕回答,杨彪就道:“国主年少,君王昏庸,外戚、宦官乱政,不是儒学之错。”
这当然是答案,并且是时下所有人都公认的标准答案。
大汉山河日下,和儒学有什么关系,分明是东汉皇帝不是年幼就是昏庸,放任外戚和宦官干政,这才导致朝廷纲纪崩坏,都是昏君和奸臣的错。
蔡邕没有回答,但他的表情告诉杨彪,他也是这么想的。
杨彪叹息一声,“我又何尝不是这么想的?秦王却言:今下儒学,非耽溺章句,即醉心谶纬,不尽人事,却一心事鬼神。注经不可使灾民果腹,谶纬不可使大汉免于灾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