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这边,吴景门一关,就是让吴祺好生说说只能在家里人跟前说的私密信息。
吴祺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早就组织好了语言。
“陛下年轻,却英武果决。朝中诸公,现在三公和太傅都是他的人,哪怕是刚直如卢公,也对陛下些许出格言行不闻不问。”
吴奋对着弟弟一点头:“那是自然,陛下毕竟是五岁就敢孤身去长安的人。”
自从有了个天子表弟,吴家那肯定是要把孩子以前相关信息收集全的。只是能收集到的,只有洛阳的五年生活经历,天子去长安以后的,愣是收集不到。
吴祺继续道:“太学考以后定比举孝廉还要重要。陛下每隔两三日便会亲临太学,教书授课。我非太学生,但认识几个太学生,他们言语之间,对陛下很是崇敬,直言明算之学,陛下天资非凡……”
“父亲,兄长,我也十七了,陛下不喜玩乐,在长安的这两年,为我和仲谋请了老师,时常过问我的学业。今年若是可以,我也想考一番太学。”
吴景看次子的目光温和不少:“你有此志向,为父自然欣喜。也是为父的错,未曾在长安为你安排好学业,还要陛下来安排。”
这是体面的说法,真实原因还吴家的势力在江东,在老家都不如陆家这些势力大,在长安就更没什么人脉势力了。
吴祺看父亲很支持,轻咳一声,道:“我们出长安时,最新的大事,是贾诩提议的‘家产诸子均分’加入大汉新律……”
吴景和吴奋都愣住了,什么玩意儿?
吴祺赶紧补充道:“不过父亲现在封侯了,侯爵之位不可均分,父亲生前所赐儿子的财物,也不算家产。”
而我,吴家老二,目前目标是考上太学,巴结天子表弟来自己干一番事业,不盯着咱家家产。
吴奋脸色好上一些,但一想到自己身为长子,以后继承的家产还要均分给弟弟……还是高兴不起来。
吴景咳了两声,又问道:“陛下让你跟着使者一起来扬州,可有吩咐你什么?”
吴祺:“陛下嘱咐我与仲谋路上不要赶路太急,身体要紧,他还在长安等我们回去考太学呢。
扬州被袁术糟蹋的事多,您和姨父实属不易,去长安述职一事不着急,让扬州百姓先安定下来要紧。”
说完,吴祺又感叹:“陛下政务繁忙,还不忘惦记父亲,让我给父亲带来一套茶具,这可是陛下秦王宫的稀罕货!”
吴景其实没听出来一点陛下哪里惦记他了,不过虽然没有升官,但是又是封侯,又是给金银珠宝的,你要说不是优待,那也说不过去。
比起吕布这个及时反水被封的温侯,自己和孙坚,那可是有正经军功在身而被封的!
虽然也有外戚加成的缘故。
吴景看次子张口闭口都是陛下,满眼的尊敬,又问到:“你是舅家的表哥,仲谋是姨家的表弟,你们二人,谁与陛下更亲近些?”
吴祺:“……”
吴奋也皱眉道:“二弟,读书虽好,可父亲让你去长安,不是只让你埋头念书的。”
吴祺解释道:“长安的官吏我也结识了一些,只是陛下会过问我的功课,也好考察他们的工作,我们彼此闲暇时间都有限。
况且朝中深受陛下信重的臣子,尚书令、尚书仆射他们,对我们都是客气有礼,平时忙碌得外人都少有拜访……”
不是我不努力,客观条件在这,努力不上去啊。
吴景看着二儿子,白天刚见到的时候还觉得孩子长高了,身上也很有读书人的君子气质了,现在再看,挺憨,不比长子稳重果决。
他想了想,心里又有了个新想法。
“你妹妹也到了将笄之年,陛下今年也满十五了,你回长安,把你妹妹带上。”
吴祺明白他爹什么心思,但是他想了半天,也没搞明白,“父亲,我哪来的妹妹?”
隔壁孙家,孙权也在和父兄讲长安近况。
“两京下至百姓,上至官吏,尽俯首于天子。天子偶有出格言行,但哪怕抑儒崇法,卢公、杨公、蔡公只做不闻,可见陛下威望之盛。”
自武帝以来,哪怕儒家道家略有起伏,那也没听过重用法家的。
而皇帝公然在太学表达了他未来是要选拔法家能臣的消息,居然都让卢植、蔡邕这些大儒不吭声,这些人对皇帝的信任与服从可见一斑。
“‘家产诸子均分’一事,可见陛下不满士族已久,灭掉袁家之后,陛下也不想忍了。”
虽然年轻,但孙权人比吴祺要更聪明些,在长安的时间,他每次见天子表哥都有认真 提起精神,小小年纪就开始有了给老板做陪聊的专业意识,还不忘记家里分配的活。
以后二十岁加冠出仕了,身上也是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人了。
孙坚听得一脸严肃,“袁绍和袁术已灭,河内河东障碍除去,下一步,该是西凉和江东了。”
孙策双手抱臂,道:“我在庐江,舅舅在丹阳,表哥在会稽,自陛下登基起,那些人都来拜会,只是让他们交点钱粮,跟要了他们命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