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和徐荣战斗力直接变成董卓阵营第一第二,董卓其他部将无限削弱。
盟军那边,更是战力大改,加了个刘关张结义投奔盟军,和曹操同为大汉忠臣,大家彼此成为知己的剧情。
然后就是开始渲染袁绍为盟主的联军帐下有多不对劲,曹、刘、关、张四人对此景多无可奈何,吕布来战时,连损多员大将,曹操也被击败,就刘关张三人一起上能勉强和吕布战个一二。
考虑到后来这几人还一起去辽东震慑胡虏,才赶走蒙古人的汉人对这样的大汉英雄那必然是不能贬低,因此还得写几个人都惺惺相惜的剧情。
至于坏人,有董卓来做,小人有袁绍和袁术来做。
把这些人写的这么好,既有罗本的私心,也是因为这些人不能瞎写。
曹操,大汉文坛先锋人物,两儿子更是大汉文坛双子星,三苏出现之前,文坛最有的名的父子队列是三曹。
都是从小到大把三曹的诗文熟背的人,黑曹操的事情,做不到啊,就把他写成豪迈型英雄。
经历过元朝黄河泛滥几年事件,罗本本人,对刘备这样一位在河南四处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设施,从百姓中走出的宗室子弟很有好感,把他设定成仁义无双爱百姓的平民宗亲。
关羽,鼎鼎有名的忠义之人,历史上曹操多少次想挖角,他都拒不过去,三人发生了很多有趣历史故事,况且人家还是武财神,这谁能黑?
张飞,绘画艺术祖师爷,就刻画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大块头吧,团队里总得有个能震慑得住外人的。
孙坚历史上很猛,作为盟军一员,罗本对他再无感,也得给他戏份,毕竟人家儿子女儿以后都是大汉响当当的人物,外甥还是在长安的皇帝呢。
至于吴景,没存在感,直接删了。
把大量战斗戏份和内斗戏份都放在联军和董卓的战场上,很快就分出了胜负,西逃的董卓胁迫洛阳百姓的剧情也不能删,得写人去劝降吕布、徐荣的剧情,再写他们二人还是忠于汉室,达成统一,背刺董卓。
接连不断紧张人心的刺激戏份过后,董卓身死,秦王亲自安抚洛阳百姓,这些史书上明文记载圣君之行,罗本当然不能删,根据史书再细化一番就好。
秦王登基继位,史书记载的“天音伴之,太庙先祖感慰为之俱动”,罗本就细化成仙音渺渺,正好汉天子最后是驾鹤归天,这里也可以把仙鹤拉出来飞一圈,搞点大场面。
至于太庙先祖这么个感动法,史书没详细说,这个不好写,就写太庙吹风,烛火全都亮了,表示汉家先祖们对皇帝的肯定。
中兴年间到来,战斗戏份可以先放下,开始进行朝堂戏份,在诸葛武侯出场之前,先把杨修拉出来。
杨彪是大汉新儒运动发起人,杨修可能是中兴文坛领军人,批判旧儒运动和大汉教育、选官改革,他们俩的戏份一定不能少。
当然,曹操和刘关张虽然外派出去了,也可以安排他们盯着袁家兄弟,一旦有异动,直接上奏皇帝。
短暂的朝堂戏之后,袁绍终于掀开了大汉忠臣的面纱,暴露出自己想要谋朝篡汉的本质,以及之前被罗本刻意遮掩的,袁家与董卓的牵连。
埋了几十回的伏笔终于收回,这个反转写的罗本很是满意,继续开始写战斗戏份。
南边孙坚就当个总督战的背景板就可以了,讨伐袁术重点戏份就给孙策和周瑜了;北边可以好好写,他喜欢的刘关张曹这四位都在,加上典韦、夏侯惇,北边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和名将赵云,吕布贾诩,都拉出来轮番出场。
就是有一点,又得把这些人写的有逼格,又不能把袁绍写的太厉害,思来想去,罗本把没有多少势力的南匈奴给加强了,让吕布这个战力超群的家伙重点去打南匈奴去。
公孙瓒也得重点抵抗北边胡虏,就分出一点兵,让赵云带着在北边支援。
然后曹操和刘备那边,也得写他们可怜大汉民生凋敝,所以招募的士兵不多,更多的百姓都在后方种田。
总之袁绍兵力正常,但是大汉势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能集中的兵力有限,在有限的兵力里,他们顾忌着身后的百姓,还能同时把袁绍联结起来的大汉反贼士族势力剿灭,这不刺激性拉满了!
又是洋洋洒洒几千字落下,把袁绍和袁术之死写完后,罗本把自己的新稿子给弟子看。
反贼落幕,大汉的故事却还在继续,到了诸葛亮出场的时候了!
因给兄长的机械作业太过出色被皇帝看重,这事不变,但是皇帝上门可以上三次。
第一次诸葛亮不在;第二次诸葛亮闷头读书,皇帝不忍打扰,主动离去;第三次诸葛亮在思索谜题,皇帝上去,二人一起解开一道数学题,由此二人相识。
至于旁边的杨修,让他做个皇帝捧哏,适当展示一番大汉天才的傲气,所以还得安排一番杨修看不起诸葛亮,二人比试一番,最后杨修被折服,二人一起成为好同事的戏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请大家收藏:(m.20xs.org)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