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凯旋余威
李元昊退兵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捷报,瞬间传遍了饱经战火蹂躏的泾原路,也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向了关中和汴梁。消息所过之处,劫后余生的百姓涕泪交加,焚香祷告;坚守城池的将士相拥而泣,欢呼雀跃;而汴梁朝堂之上,那持续了数月之久的沉重压抑气氛,也终于为之一扫。
“赢了!杨太师逼退了李元昊!”
“渭州保住了!关中无恙!”
“天佑大宋!杨太师真乃国之柱石!”
赞誉之声,如同潮水般涌向西北,涌向那个坐镇庆州,运筹帷幄,最终力挽狂澜的名字——杨延昭。
然而,与民间和军中几乎一边倒的颂扬不同,汴梁城内的反应,却显得复杂而微妙。
福宁殿内,官家赵恒看着那份详细记述了西夏退兵过程的捷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无论如何,西线的危机解除了,社稷转危为安,这比什么都重要。他当即下旨,褒奖西线有功将士,尤其是对杨延昭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增其食邑,赏赐金银绢帛无数,其恩宠荣光,一时无两。
但在那如释重负的表象之下,赵恒内心深处那根关于“权臣”的敏感神经,却被杨延昭此番展现出的、近乎翻云覆雨的能力,再次狠狠地拨动了。
未曾经历惨烈决战,仅凭谋略运筹、虚实结合,便逼得气势正盛的李元昊狼狈退兵?这是何等可怕的掌控力与威望!西线诸将,如今只怕更是唯杨延昭马首是瞻了!这份功绩,这份权势,已然超越了寻常边帅的范畴,让他这位九五之尊,在欣慰之余,也感到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寒意与不安。
而相府之中的王钦若,此刻的心情更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嫉恨、恼怒、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恐惧。他处心积虑想要打压杨延昭,甚至不惜在西线危急时背后捅刀,结果非但未能伤其分毫,反而让对方借此危机,一举掌握了西线全权,如今更是立下不世奇功,声望如日中天!这让他之前的种种举动,显得如此可笑和卑劣。可以想见,经此一役,杨延昭在朝野的威望将达到何等高度,他王钦若再想动他,更是难如登天!
就在这各方势力心思各异、暗流依旧涌动之际,杨延昭在庆州的行辕,却显得异常平静和有序。
他没有因逼退李元昊而志得意满,更没有急于向朝廷报功请赏。相反,他下达了一系列旨在巩固胜利果实、恢复西线元气的命令。
“着令各军,严密监视西夏退兵动向,防止其去而复返。各部轮番休整,但边境戍守不可松懈。”
“令范仲淹统筹泾原、环庆路战后事宜,安抚流民,发放赈济,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令石普整顿鄜延路防务,清点战损,补充兵员器械。”
“阵亡将士,厚加抚恤;有功人员,详细造册,报由本帅,统一向朝廷请功。”
他的每一项指令,都着眼于长远,体现着一位成熟统帅的责任与担当。尤其是他坚持由自己统一为西线将士请功,而非让各部自行上报,这既是为了公平,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他对西线军队的掌控力。
在处理完紧要军务之后,杨延昭做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决定——上表辞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之职。
在这份言辞恳切的奏章中,他首先将西线胜利归功于“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自己只是“恪尽职守,偶建微功”。随后,他陈述了西线战事已平,然北疆防务关系重大,辽国近期内乱,局势不明,需得力大将坐镇,自己“不敢久离重地”,故此恳请陛下允准他卸任西线帅印,返回北疆本镇。
这一招以退为进,堪称高明至极!
他主动交还权柄,既彰显了自己不贪恋权势、公忠体国的胸怀,堵住了王钦若等人口中“权重震主”的攻讦之词;又巧妙地将焦点引回了北疆防务的重要性上,提醒朝廷,他杨延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西线,更在于维系整个北方边境的安宁。同时,这也是一种无声的示威——西线已平,我功成身退,但北疆,依旧离不开我!
果然,这份辞表送到汴梁,赵恒在稍感意外的同时,也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杨延昭主动交权,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他自然不可能真的就此让杨延昭完全脱离西线事务,毕竟其威望能力摆在那里。最终,朝廷下旨,对杨延昭的功绩再次褒奖,准其卸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返回北疆本镇,但仍“遥领”西线军事顾问之职,西线重大军务,仍需咨其意见。
尘埃落定。
杨延昭在西线军民发自内心的夹道欢送中,离开了庆州,返回定州。他的车驾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焚香跪拜,其声威之盛,场面之隆,远超任何一次钦差巡边。
凯旋的余威,如同实质般笼罩在杨延昭的身上。此一战,他不仅挽救了大宋西陲,更将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如今的他,已不再是单纯的北疆统帅,而是整个大宋王朝在军事上几乎无可替代的擎天巨擘。
然而,站得越高,风越大。杨延昭深知,经此一役,他已然成为了整个帝国最耀眼,也最容易被风暴席卷的目标。龙蛇起陆,在辉煌与荣耀之下,隐藏的是更加深邃的暗流与更加严峻的挑战。返回北疆的他,将如何面对这功高盖主之后的全新局面?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