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报到的喧嚣尚未完全沉淀,“校园建设劳动”便已轰轰烈烈地展开。
课堂被暂时搁置,铁锹、扁担、箩筐成为主角,整个校园仿佛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弥漫着泥土、汗水的气息。
清晨,尖锐的哨声划破“明斋”的宁静,政治辅导员郑爱国站在楼道里,大声喊:“全体新生,五分钟内楼下集合!领取劳动任务!”
213宿舍一阵忙乱,王卫国动作最快,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套上衣服,蹬上胶鞋。
任长空有些手忙脚乱,陈志国帮他把床下的工具递过去,吴国华仔细地把新发的劳动布手套放进口袋。
汪传志一边系鞋带一边嘟囔:“好家伙,真是一天都不让歇啊!”
吕辰也迅速穿戴整齐,将铁锹扛在肩上,跟着来到楼下。
各系各班迅速整队,机械制造系5803班的队伍前,郑辅导员拿着花名册,“同学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方针!这一周,你们的战场不在教室,而在校园的每一个建设角落!要用你们的汗水,浇灌清华园,更要锤炼一颗红心,一双能手!现在,分配任务!”
名单念出,213宿舍,除了吴国华因视力较差被分配到图书馆整理书籍外,其他几人都被分配到了“水利清淤及农田基本建设突击队”。任务包括清理校内几段淤塞的水渠、扩大一片试验田旁的池塘,并为试验田开挖新的排水沟。
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劳动地点,那是一片位于校园边缘的试验区,水渠蜿蜒,渠底堆积着黑褐色的淤泥和枯枝败叶,旁边的池塘水色浑浊,面积亟待扩大。
试验田里,秋粮已收,土地等待着新一轮的平整和修整。
劳动现场还有工人在指导,简单的动员后,任务下达:吕辰所在的组负责一段长约五十米的水渠清淤和加深工作。
没有机械,全靠人力。
同学们纷纷卷起袖子,跳下散发着淤泥腥气的水渠。
吕辰也脱下新鞋袜,换上胶鞋,也跟着跳了下去。
冰冷的渠水和黏滑的淤泥瞬间包裹住小腿,一种极其不适的感觉传来,周围响起几声压抑的惊呼和抱怨。
“同学们!加油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王卫国大吼一声,这位前野战军班长仿佛回到了军营,端起铁锹,轻松将一锹黑泥甩上渠岸,动作又标准又有力。
劳动开始了,锹镐挥舞,泥土飞溅。
起初,大家还带着些新鲜劲,干得热火朝天。
但很快,单调重复的重体力活开始消耗每个人的体力。
吕辰他刻意控制着出力程度,保持在比平均水平稍好,但又绝不突出的程度。每一锹都挖得扎实,甩泥利落,不像有些人开始时猛冲猛打,没多久就气喘吁吁,动作变形。
他注意到,王卫国是真心实意地在拼命干,仿佛这不是劳动,而是一场战斗;任长空虽然瘦小,却咬着牙坚持,一声不吭;汪传志嘴里抱怨最多,但手上也没太偷懒,只是时不时要直起腰捶捶背,大声嚷嚷着“这比在鞍钢搬钢锭还累人”;陈志国也是埋头苦干,仿佛要将所有的力气都耗尽在这泥土里。
也有表现迥异的,如一名叫高建红的同学,似乎是干部家庭,干活挑轻怕重,铲两下就借口系鞋带、喝水,或者凑到女同学身边说笑,眼睛滴溜溜转;又如一名叫顾为军的同学,表现得过于“积极”,不仅自己干,还老是大声指挥别人,批评别人动作不标准,惹得一些人暗自皱眉。
日头渐渐升高,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服。
淤泥黏在工具上,甩起来格外费力。
突然,“哎哟”一声,任长空脚下一滑,差点摔倒,锹头刮到了小腿,划出一道血口子,虽然不深,但混着泥水,看起来颇有些吓人。
大家连忙七手八脚把他扶到渠边休息。
没多久,又一个女生脸色苍白,出现了中暑迹象,被同学搀扶着送去医务室。
这些小插曲让劳动气氛更加凝重,工人们拿来盐水桶和简单的药品。郑辅导员大声鼓励着,强调“轻伤不下火线”,但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中午,大家在渠边树荫下啃着带来的窝头咸菜,喝着凉白开。疲惫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话都少了很多。下午的劳动更加艰难,肌肉开始酸痛,动作愈发迟缓。
吕辰依旧保持着他的节奏,并暗中留意着室友。他看到王卫国的水壶空了,便默默把自己的递过去;看到陈志国脸色发白,便低声让他去岸上歇会儿,自己顺手把他那段渠沟也清理了一部分。
一天的劳动结束时,所有人都像是从泥潭里捞出来的,拖着沉重的步伐返回宿舍。
楼道里弥漫着汗味、泥腥味和疲惫的叹息声。
然而,艰苦的劳动并非全部。
第二天,他们又被抽调到校园另一角参与“大炼钢铁”的支援工作。
那里矗立着几座清华师生自行设计建造的“土高炉”,比起社会上那些纯粹用砖石黏土垒砌的“小土炉”,清华的炉子显然多了些“技术含量”,炉体更规整,似乎还参考了一些简易的耐火材料知识,旁边甚至还连接着一些测量温度和鼓风的简陋装置,显示出这所最高学府即使在狂热的群众运动中,也试图保留一丝科学的底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