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令柔仔细查看了食材,满意地点头:“泡发得恰到好处,可见是下了功夫的。”她抬头看向二人,眼中带着赞许,“柱子如今对高端食材的处理越发熟练了。”
何雨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谭阿姨和师父教得好。”
吕辰这时才想起陈雪茹托付的礼物,忙将蓝布包袱呈上:“谭阿姨,这是我嫂子雪茹给您和晓娥做的新年衣服。她说料子是合作社新来的杭州绸缎,按现在最时兴的款式做的,望您不嫌弃。”
谭令柔接过包袱,轻轻展开,看到两件衣服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她仔细抚摸着衣料的质地,端详着绣花的针脚,连连点头:“雪茹这孩子,手艺越发了得了。这针脚细密均匀,绣工精致却不张扬,正是我喜欢的风格。”
她尤其喜欢那件绛紫色镶边旗袍,对着镜子比了比,满意地笑了:“替我谢谢雪茹,这礼物我很喜欢。”
说着,她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长形木盒,打开来看,里面是一卷略显古旧的卷轴。
“这是我年轻时收集的苏州民间刺绣技法和绣样,”谭令柔将卷轴递给吕辰,“回去交给雪茹,就说是我给的回礼。这里面记录了许多如今已经不常见的针法和纹样,对她和合作社的姐妹们应该有所帮助。”
吕辰恭敬地接过卷轴。这卷轴外用锦缎包裹,轴头是精致的紫檀木,展开后可见纸上用工笔细细描绘着各种刺绣图案,旁边还有小楷注解针法和用色要领,果然是难得的宝贝。
谭令柔又取出两个小包裹:“这是给陈婶的羊毛围巾,给小雨水的头花和课外读物。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吕辰连忙道谢,将礼物仔细收好。
这时,谭令柔想起什么似的,从抽屉里取出一封信:“这是振华前几日寄来的家书,其中有一封是专门给你的。”
她将信递给吕辰,“你和晓娥去书房看吧,那里安静。我和柱子先去厨房准备年夜饭。”
吕辰接过信,和娄晓娥相视一笑,一前一后走进了书房。
娄家的书房不大,但布置得雅致温馨。靠墙是一排书架,临窗摆放着书桌和两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整个房间透着书香门第的沉静气息。
吕辰和娄晓娥在书桌前坐下,拆开了娄振华的来信。
信纸是香港特有的厚实纸张,上面的字迹挺拔有力,娄振华在信中详细描述了香港的情况。
他已经在那里安定下来,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国家安排的工作任务;房产事宜也有条不紊地推进,收购了大量民居,又在郊区购买土地建房;特别提到已经联系了从京城、津门南下的一批爱国商人,成立了“京帮”商会,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读到这里,吕辰不禁感慨:“娄叔叔果然厉害,这么快就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娄晓娥靠在吕辰身边,轻声说:“父亲在信里多次提到你,说你的建议对他帮助很大。”
吕辰微微一笑,继续往下看。娄振华在信中特别留出一段,请吕辰就香港和内地的发展提出建议。
吕辰思索片刻,对娄晓娥说:“拿纸笔来,我这就给娄叔叔回信。”
娄晓娥连忙取来信纸和钢笔,吕辰略作思考,开始书写。
他根据后世的一些信息,谨慎地提出建议。
香港地产潜力巨大,可重点投资住宅和商业楼盘;人口发展将迎来大增长,开展房屋租赁就是不错的选择,既保留优质的产权,又确保现金流;可提前布局轻工业和制造业,京帮商会可团结更多爱国商人,为国家发展出力......
写到这里,吕辰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不过这些话说得不能太直白,得含蓄一些。”
娄晓娥点头表示理解:“我明白,现在形势复杂,说话都得留三分。”
写完信后,吕辰和娄晓娥又聊起了学习和工作。
娄晓娥就读文学专业,假期在街道办参加宣传工作,经常要写一些新闻报道和宣传材料。
“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邻里互助的稿子,”娄晓娥拿出一个笔记本,“总觉得写得干巴巴的,不够生动。”
吕辰接过笔记本浏览了一下,笑道:“新闻报道要注重事实没错,但也可以讲究写作技巧。比如这里,”
他指着一段文字,“你可以多描写一下人物的神态动作,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他耐心地讲解着新闻写作的技巧,如何选取角度,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语言......。
娄晓娥听得认真,不时提出疑问。
两人的交流温馨而深入,从新闻写作谈到社会研究的方法,又从学习方法谈到时政大事。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将二人的身影拉得修长。
“你知道吗,”娄晓娥忽然说,“我最喜欢和你这样聊天,总能学到很多新东西。”
吕辰看着她明亮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暖意:“我也喜欢和你在一起,晓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