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王卫国、吴国华他们又跑了几趟城墙废墟,除了吕辰又收了几块带有八思巴文印记的城砖外,并未发生什么特别的故事。
实践的紧张与学业的繁重,很快便将这点探寻古迹的插曲冲刷殆尽,众人再次沉浸于火热的技术攻坚浪潮之中。
忙碌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日历一页页翻过,转眼间,1961年便在汗水、油污、数据、图纸与间歇性的欢呼声中走到了12月。
联合课题组的精力早已投入了《中厚板热处理线(正火/回火)全流程自动化系统研究与示范》课题。
经过前期大量的数据采集、工艺分析和模拟实验,各个子系统,均已完成了初步的理论设计和实验模型搭建,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但就在对目标改造对象,中厚板热处理车间那座庞大的车底式加热炉进行深入现场勘测和数据验证时,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同冰山般浮出了水面。
这座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老炉子,炉体结构严重老化,耐火材料隔热性能衰退严重,炉门密封不严,热损失巨大,热效率低得可怜。
更致命的是,其内部温度场极其不均匀,不同区域温差动辄超过数十摄氏度。
课题组核心成员,负责热工系统的赵老师指着实测数据图,语气沉重地在一次内部技术会议上指出。
“同志们,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糟糕。现有这座车底炉,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筋骨已朽。就算我们成功加装了我们设计的温控模块,以其固有的结构缺陷和热惯性,也绝对无法达到热处理工艺要求的核心指标——炉温控制精度≤±5°C。强行改造,事倍功半,且无法保证最终产品的热处理质量稳定性。”
这番话给正在兴头上的众人浇了一盆冷水。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很快,一场由李怀德亲自主持的常务会就召开了,厂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出席,显示了厂里对此项目的高度重视。
会议一开始,赵老师便代表技术团队,系统地汇报了勘测结果和分析结论,他斩钉截铁地提出:“基于现有数据和分析,我认为,现有的车底炉已经失去了自动化改造的价值。我建议,放弃改造,重新设计建造一座符合我们自动化、高精度要求的新型实验加热炉。”
他的话音刚落,分管生产的王路强副厂长立刻表示支持:“我同意赵老师的看法。搞自动化,硬件基础是关键。不能让一个旧炉子拖了整个先进系统的后腿。新建炉子,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不影响现有生产线的正常排产,长远看是值得的。”
分管生产计划的李强副厂长从保障生产计划顺利执行的角度提出了支持:“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炉子,让整个投资巨大的热处理自动化线产出不合格品,那损失更大。”
分管质量控制的郑先禄副厂长也从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稳定性的角度,支持新建方案:“热处理是赋予钢材性能的关键一环,精度不达标,前面轧制得再好也是徒劳。”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炼钢分厂厂长吴小波皱着眉头,首先发难:“赵老师,各位领导,我理解同志们对技术完美的追求。但是,厂里现在的资源情况大家不是不清楚。新建一座高标准加热炉,需要多少特种耐火材料?需要多少资金?需要占用多少计划内的设备指标?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到的事!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立足现有条件,深挖潜力,想办法对旧炉进行改造!”
技术科的王科长也附和道:“吴厂长说得在理。新建炉子审批流程漫长,而且势必挤占其他生产设备的更新资源。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挖潜增效’,能不能先在旧炉子上做文章,把我们的控制系统加上去,哪怕暂时达不到最理想的±5°C,先实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比如控制在±15°C以内,也是了不起的进步嘛!等积累了更多经验,条件更成熟时,再考虑建新炉也不迟。”
与会的人员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支持新建的一方强调技术目标的必须达成和长远效益。
支持改造的一方则更着眼于现实资源的约束和“多快好省”的原则。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会议室里吵翻了天。
就连汤渺教授、方教授等老师们也从技术角度各自发表了看法,有的认为旧炉基础太差,改造犹如在沙地上盖楼,难以为继;有的则提出是否可以尝试一些局部的、结构性的强化方案,但也都承认其效果存疑且工程复杂度不低。
端坐主位的李怀德,默默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他也明白,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涉及到资源分配、部门协调的争论。
眼看争论难以达成一致,李怀德抬手制止了还想发言的吴小波,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僵局。
“好了,同志们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各有各的道理。王厂长、李厂长、郑厂长从生产和质量角度考虑,支持新建,没错。吴厂长、王科长从现实资源和全厂大局出发,主张改造,也有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