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àn,用手压或摁。《庄子·盗跖》:“案剑瞋(chēn)目,声如乳虎。”(瞋目:瞪眼。乳虎:刚生子的母虎。)
我们来对《庄子·盗跖》篇中的“案剑瞋目,声如乳虎”这一经典场景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1. 原文节选
《庄子·盗跖》篇中,孔子前去劝说大盗盗跖,试图让他弃恶从善。当孔子通过通报人向盗跖介绍自己时,盗跖勃然大怒。原文如下: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
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2. 注释
· 案剑:案,同“按”。用手压住剑柄,准备拔剑的姿态。
· 瞋目:瞋,睁大眼睛瞪人。形容极度愤怒的眼神。
· 乳虎:正在哺乳期的母虎。哺乳期的母虎为了保护幼崽,性情最为凶猛,其吼声极具威慑力。
· 趋而进:小步快走前进,表示恭敬。
· 避席反走:离开坐席,向后倒退几步。这是古代表示敬畏和谦卑的礼节。
· 若:你。
3. 翻译
孔子再次请求通报说:“我荣幸地得到柳下季(盗跖的哥哥)的引荐,希望能到帐幕下拜见。”通报的人再次去通报。盗跖说:“让他到前面来!”孔子小步快走进去,恭敬地离开坐席并向后退步,向盗跖拜了两拜。盗跖非常愤怒,伸开两脚,手按宝剑,瞪大双眼,声音如同哺乳的母虎一般,说:“孔丘,你到前面来!你所说的话,合我的心意你就活,违背我的心意你就死!”
二、 创作背景与作品介绍
1. 《庄子》一书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着作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其文章想象力极为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深奥的哲学思想。
2. 《盗跖》篇
《盗跖》篇属于《庄子》的“杂篇”,学术界普遍认为此篇可能非庄子本人亲作,而是其后学弟子所为。该篇通过三个寓言故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孔子见盗跖),以极其激烈和戏谑的笔法,批判了儒家所推崇的圣贤、忠孝、仁义等观念,认为这些是束缚人的天性、导致天下纷争的根源。文风犀利,充满了辩论和讽刺的色彩。
3. 故事背景
在这个故事里,大盗盗跖被描绘成一个拥有万徒、横行天下的反抗者领袖。孔子的朋友柳下季(即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盗跖的哥哥,他告诉孔子无法管教自己的弟弟。孔子于是自信满满地前去游说,试图用仁义礼智信来说服盗跖归顺,结果反而遭到了盗跖雷霆万钧般的驳斥和羞辱。
三、 作者介绍
·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齐同万物,认为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齐物论”)。
· 他鄙视功名利禄,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儒家思想)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四、 寓意与阐释
“案剑瞋目,声如乳虎”这个生动形象的描写,其寓意远不止于描绘一个强盗的凶暴。
1. 对儒家道德的彻底否定:盗跖在这里并非一个简单的反面角色,而是庄学思想的“代言人”。他的愤怒和威慑,象征着自然、野性、不受约束的生命力量对人为的、虚伪的社会礼法的激烈反抗。他指责孔子是“巧伪人”,认为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统治者用来谋取富贵的工具,是扰乱天下本性的祸根。
2. “盗”与“圣”的辩证关系:庄子借盗跖之口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盗钩者诛,盗国者侯。”偷一个衣带钩的人会被处死,而窃取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所谓的“圣人”和“大盗”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甚至“圣人之道”恰恰成了大盗们赖以生存和粉饰自己的工具。这深刻地揭示了世俗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和虚伪性。
3. “自然”对“文明”的批判:盗跖的形象代表了未被文明教化的“自然状态”。他的愤怒咆哮,是对一切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规则和说教的抗议。庄子认为,只有回归人的本性,顺应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和自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