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áo,通“遨”。声音嘈杂。《荀子·强国》:“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huān)敖。”(讙:喧哗。)
我们来全面解读《荀子·强国》中的这句名言:“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huān)敖。”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节选(《荀子·强国篇》):
今君人者,辟称比方,则欲自并乎汤武;若其所以统之,则无以异于桀纣;而求有汤武之功名,可乎?
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凡得人者,必与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古者明主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
今则不然: 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
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夫是之谓为乱人之道。
【注释】
1. 日: 每日,整天。
2. 为: 实行,推行。
3. 乱人之道: 导致人们作乱的方法、政策。指扰民、害民的暴政。
4. 百姓: 先秦时可指百官和庶民,这里泛指民众。
5. 讙(huān): 喧哗,呼叫。这里指因不满而发出的抗议声。
6. 敖(áo): 通“嗷”,愁怨的哀号声。“讙敖”并列,形容百姓怨声载道的景象。
7. 从而: 接着,然后就。
8. 执缚: 逮捕捆绑。
9. 刑灼: 用酷刑惩罚。灼,指用火烧烫的刑罚。
10. 和: 使……和谐,安抚。
11. 下比周贲溃以离上: 下层的人就会结党营私、离心离德而背叛君主。
· 比周: 结党营私。
· 贲(bēn)溃: 奔走溃散,指民心离散。贲,通“奔”。
· 离上: 背离君主。
【翻译】
(古代的圣王不是这样,他们与民同乐。)而现在的君主却每天都在实行那些导致人们作乱的暴政,使得百姓喧哗哀号,怨声载道。 (当百姓不满时,)君主紧接着就把他们逮捕捆绑起来,施加酷刑,而不是去安抚民心。像这样下去,下面的民众就会结党营私、离心离德而背叛君主,那么国家的覆灭灭亡,就可以立刻等到了!
这就叫做“实行导致人们作乱的暴政”。
二、 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战国末期):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剧变、战乱频繁的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多采用严刑峻法(如法家思想)和横征暴敛的政策,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 思想背景(荀子的核心主张): 荀子虽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通过“礼法”来教化和管理人民。他认为,国家的强大(“强国”)根本在于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推行“礼义”和“王道”。他坚决反对那种不顾人民死活、只靠武力镇压的“霸道”和“暴政”。
3. 篇章目的: 《强国篇》的核心就是探讨国家强大的根本。荀子通过对比“王道”(以德服人)与“霸道”(以力服人),批判了当时统治者名欲效法汤武、实则为桀纣的虚伪与荒谬。他所引出的这段文字,正是对昏君暴政的直接声讨。
三、 寓意与启示
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规律: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重要发展。他明确指出,统治者的权力和国家的稳定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如果统治者推行“乱人之道”,将民众逼到绝境,那么民众的“讙敖”就是覆舟的先兆。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晴雨表。
2. 治国的根本在于“道”而非“术”: 这里的“道”指的是礼义、忠信、公平等根本原则。如果抛弃了“道”,即便使用再严酷的“术”(刑罚、镇压)来维持秩序,也只会适得其反,加速灭亡。镇压只能治标,德行方能治本。
3. 恶性循环的必然性: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清晰的恶性循环:暴政 → 民怨 → 镇压 → 更大的民怨与离心 → 灭亡。 统治者一旦走上了“乱人之道”,就很难回头,因为镇压只会不断激化矛盾,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崩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