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疆场之言:指关于边境土地的争议。场:边界。
6. 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这里指郑国。
7. 获戾:获罪。
8. 建置:安顿,保全。
白话翻译
(故事背景:郑国大夫公孙段去世后,他的儿子丰施拥有的一块晋国封地“州田”成了潜在的政治隐患。子产深谋远虑,主动劝说丰施将土地归还给晋国的执政卿韩宣子。)
子产替丰施把州地的田地归还给韩宣子,对他说:“往日我们的国君认为公孙段能胜任事务,因而把州地的田地赐给了他。如今他不幸早逝,不能长久地享受贵国君主的恩德。他的儿子不敢保有这块土地,又不敢直接禀告贵国国君,所以私下里把它送给您。”
韩宣子推辞不接受。子产说:“古人有句话说:‘父亲砍柴,儿子不能扛。’(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丰施(公孙段之子)恐怕连他先人的禄位都承担不了,更何况是承受大国的封赐呢?即使您执政(在晋国)可以(允许他保有这块地),但将来您之后执政的人,如果刚好与敝国发生边境争端,到那时,我们郑国就会因此获罪,而丰氏家族则会遭到严厉的讨伐。您收了这块州地,这正是在帮我们郑国免于罪责,同时也是在安顿丰氏家族啊。我冒昧地以此事向您请求。”
(最后,韩宣子接受了土地,并报告了晋侯。)
反映的意义与故事解析
这句话“虽吾子亦有猜焉”虽然未在以上译文中直接出现,但其精神贯穿于子产的整个说理过程。它反映的意义非常深刻:
1. 卓越的政治远见与危机预防:
· 州田是晋国赐予郑国臣子的“飞地”,处在强大的晋国境内。一旦国际关系或晋国内部权力发生变化,这块地极易成为晋国向郑国发难的借口。子产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定时炸弹”,主动排雷,体现了其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2. 高超的外交辞令与话术艺术:
· 子产归还土地,本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他却把话说得完全为对方和第三方着想。
· 以退为进:他首先示弱,声称丰施“弗克负荷”,主动放弃,姿态很低。
· 制造“共同危机感”:他的核心论点是,如果不收回这块地,将来不仅郑国有麻烦,连你韩宣子本人也会被牵连、被怀疑。这就是“虽吾子亦有猜焉”的精髓——他暗示:即使您现在大权在握,没人敢说什么,但您的继任者可能会怀疑您为什么要让郑国人长期保有晋国的土地?是不是有什么私下的交易?这会让您的清誉受损。他将一个未来的政治风险,巧妙地转化为一个关乎韩宣子个人声誉和安危的现实问题。
· 将“索取”包装成“施恩”:最后他得出结论:您收回土地,不是在占便宜,而是在帮助郑国免罪,是在保全丰氏家族。这样一来,韩宣子接受土地,反而成了一种慷慨仗义的救助行为。
3. 春秋时期的国际政治规则:
·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小国(郑国)在大国(晋国)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小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谨慎处理与大国的一切关联,尤其是敏感的领土问题。
· 它也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中,“名誉”和“预言式的风险”是极具说服力的谈判筹码。
总结:
“虽吾子亦有猜焉”这句话所代表的故事,不仅仅是归还一块土地那么简单。它是一次经典危机公关和外交谈判的范例。子产通过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将一件可能引发未来战争的不利之事,转化为一件巩固国家安全、同时让对方欣然接受并心存感激的有利之事。他看透了人性的弱点和政治的无常,并用最委婉、最体面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正是《左传》所极力推崇的“礼”与“智”的完美结合。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