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ná,相持,搏持。张彦远《法书要录》四张怀瓘《文字论》:“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
这段文字出自唐代张怀瓘的《文字论》,它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书法的动态美和力量感。下面为您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
原文、注释与翻译
· 原文:
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
(《文字论》在《全唐文》中收录的原文为:“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拏攫之形;若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
· 关键词注释:
· 强梁:指强悍、强横有力。
· 拏攫(ná jué):抓捕、搏斗的样子,形容笔力刚健强劲。
· 蛟螭(jiāo chī):蛟龙与螭龙,泛指神话中有力的灵兽。
· 蚴蟉(yòu liú):蛟龙蜿蜒盘曲爬行的样子,形容笔势曲折、回旋。
· 现代汉语翻译:
(书法)有的笔画像擒拿虎豹,呈现出强力搏斗的形态;有的笔势如捉握蛟龙,显现出其屈曲盘旋的姿态。
创作背景与“故事”
这段话的语境,是张怀瓘与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郎王翰等友人品评书法、探讨书理时,谈及书法创作应追求内在的 “神采” 而非仅仅停留在“字形”。
当朋友们鼓励张怀瓘为书法作赋时,他并未立即答应,而是经过深思,阐述了书法的精妙难以言传。后来他写成书赋,在与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人聚会时呈阅,获得了赞赏,但也有人(如包融)认为其赋“论书道则妍华有馀,考赋体则风雅不足”。 不过,大家一致推崇张怀瓘的《书断》三卷“实为妙绝”。
上述引用的句子,是张怀瓘阐述自己书法理念与境界时的形象化表达,展现了他对书法动态美与生命力的追求。
作者与作品简介
· 张怀瓘:盛唐时期(约活跃于唐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他出身书法世家,官至翰林供奉,得以观摩内府珍藏,这为他的书论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书论着作除《文字论》外,还有《书断》、《书议》、《书估》等,体系性强,影响深远。
· 《文字论》: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文字、书法与文章的关系,提出了“深识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形”的着名观点,强调书法的精神性超越外在形式。
· 《法书要录》与张彦远:《法书要录》是唐代张彦远编纂的一部书法理论着作汇编,收录了东汉至唐的重要书论,其中就包括了张怀瓘的《文字论》。 张彦远将其收录,也体现了对张怀瓘书论的重视。
对现在的意义与启示
1. 揭示书法艺术本质:张怀瓘的比喻提醒我们,书法不仅是写出规整的字,更是通过笔墨线条来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力量与动态美感。
2. 强调“神采”至上:他提出的“唯观神彩,不见字形”,启示我们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应超越技术层面,关注作品的气韵、精神与个性表达。 这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与欣赏也有借鉴意义。
3. 体现盛唐美学:这种对雄强力量、飞动之势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昂扬的时代气象。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段书论。
针对上述文字所在的唐代张怀瓘《文字论》,我为大家具体分析下其总体思想。
《文字论》是唐代书法理论史上的一篇核心文献,其思想深刻而系统。它的总体思想可以概括为:将书法提升至与文字、文章并列的独立艺术门类,并系统地构建了一套以“神采”为核心,以“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为途径,以“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为最高境界的书法美学体系。
以下是其总体思想的几个核心层面:
一、核心纲领:“深识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形”
这是《文字论》中最具纲领性的观点,也是其思想的基石。
· “神彩”(或称“神采”):指的是书法作品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气质韵味和生命活力。它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和点画形态,是书家性情、学识、瞬间情感与笔墨高度融合的产物。
· “不见字形”:并非真的看不见字形,而是指鉴赏者(深识书者)的审美焦点不再停留在字的外在结构、笔画等物理形态上,而是直接与作品内在的“神彩”进行交流和共鸣。这是一种“得意忘形”的审美境界。
这一观点将书法的艺术性从“技术”层面彻底解放出来,确立了其作为表现性艺术的崇高地位。
二、书法的本体论:与文字、文章鼎立而三
在文章开头,张怀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划分:
“论曰:文字者总而为之……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