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寒冬,比往年更早、更冷地降临在汴京城头。新政的星火,在夏党与没藏呼月的联手绞杀下,终究未能燎原,只余下满地冰冷的灰烬与刺骨的寒意。然而,这灰烬之下,并非全然死寂,仍有不屈的余温,在寒风中艰难地维系着。
边关烽烟暂歇。
泾原路前线,狄青浴血奋战的身影,如同矗立在风雪中的磐石。在得到朝廷紧急调拨的粮草与援军后,他凭借过人的勇武与坚韧的意志,硬生生在第二道防线上,挡住了李元昊如潮水般的攻势!残破的寨墙下,尸骸枕藉,血染冻土!狄青身披数创,铜面具上布满刀痕箭孔,却依旧屹立不倒,指挥若定!他麾下将士,受其感召,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凛冽的寒风与连绵的暴雪,最终成了宋军喘息的机会。李元昊见强攻不下,又逢天时不利,加之战略目标已部分达成,遂在掳掠一番后,下令班师回朝。西夏铁骑如退潮般撤去,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边镇与无数冰冷的尸体。
汴京,紫宸殿。
当李元昊退兵的消息传来,仁宗皇帝赵祯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松弛,一股劫后余生的虚脱感涌上心头。他立刻下旨,嘉奖狄青及前线将士,擢升狄青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加封轻车都尉,赐金帛无数,命其重整防务,严防西夏卷土重来。然而,这嘉奖背后,却难掩朝廷在强敌面前捉襟见肘的窘迫与新政失败带来的国力损耗。
新政的废止,如同抽去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的脊梁。朝堂之上,夏党余孽虽因边关战事暂未大肆反扑,但那无处不在的排挤、冷眼与幸灾乐祸,已让这些胸怀天下的志士心灰意冷。
范仲淹率先上表,自请外放。言辞恳切,却难掩壮志未酬的悲凉。仁宗沉默良久,最终朱笔一挥,准其以资政殿学士衔,出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富弼紧随其后,亦请外任。仁宗一一应允。
最令人扼腕的,是欧阳修的离去。这位文坛领袖、新政干将,选择了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滁州(今安徽滁州)。离京那日,天色阴沉,寒风萧瑟。汴河码头,送行者寥寥。新政的失败,让许多昔日的“同道”也选择了明哲保身。
崔?早早便等候在码头。他一身素净的青袍,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看着恩师欧阳修那清癯而略显疲惫的面容,崔?心中酸楚难言。他上前一步,深深一揖,双手奉上一卷素笺:“先生……学生……无以为赠,唯有拙诗一首,聊表寸心。”
欧阳修接过素笺,展开一看,是崔?亲笔所书:
“汴水寒烟送客舟,
文星此去黯滁州。
笔底风雷空激荡,
胸中丘壑自沉浮。
新政夭折黎庶泪,
奸佞当道庙堂忧。
他日若得春雷动,
再唤先生共绸缪!”
字字含情,句句泣血!既有对恩师离去的无尽不舍,更有对新政夭折的锥心之痛,对奸佞当道的切齿之恨,以及对未来重振朝纲的渺茫期许!
欧阳修阅罢,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欣慰,有痛惜,更有深沉的期许。他轻轻拍了拍崔?的肩膀,声音低沉而有力:“皓月……你有此心,有此志,我心……甚慰!然……朝堂险恶,人心叵测。你……当谨记!史笔如刀,亦可载道!身处翰林,澄心守静,厚积薄发!他日……若真有春雷再动之时,望你……莫负胸中所学,莫负手中之笔!莫负……这天下苍生!”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崔?声音哽咽,深深再拜。
欧阳修不再多言,将诗稿仔细收好,转身,携一小童,踏上那艘孤零零的客船。船帆升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客船缓缓驶离码头,渐渐消失在汴河苍茫的水雾之中。
琼玉阁,顶楼“观星台”。
颜清秋凭栏而立,寒风吹拂着她单薄的素纱衣裙,她却浑然不觉。她远远望着汴河码头那送别的一幕,看着崔?那萧索孤寂的背影,看着欧阳修那艘渐行渐远的孤舟。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与愧疚,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
“对不起……崔皓月……对不起………”她低声呢喃,声音破碎在风中。是她!是她经营多年的情报网,是她对汴京乃至地方官场、商道的渗透,为没藏呼月提供了最精准的“靶子”和最便捷的“通道”!是她……间接导致了新政的夭折,导致了这些心怀天下的志士黯然离京!是她……亲手斩断了崔?心中那盏名为“希望”的灯火!
泪水,无声地滑落,滴落在冰冷的栏杆上,瞬间凝结成冰。家国大义,如同一道无法挣脱的枷锁,将她牢牢禁锢在这无尽的痛苦与自责之中。她爱他,却也是她……亲手摧毁了他所珍视的理想!这份爱,注定……是饮鸩止渴,是万劫不复!
新政虽废,但布防图泄露一事,如同悬在夏竦头顶的利剑!仁宗震怒之余,命皇城司探事司副指挥使叶英台全力彻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月照寒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月照寒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