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平江路的次日清晨,朱慈兴本打算前往虎丘,却在路过阊门附近一条僻静巷弄时,被一阵孩童的嬉闹声吸引。巷弄深处有一座废弃的老宅,院墙斑驳,朱漆大门早已腐朽,几个孩童正围着墙角的老槐树追逐,其中一个穿粗布短褂的男孩不慎摔倒,竟在树根处蹭出一块嵌在泥土里的青石板,石板边缘隐约露出一丝黄铜的光泽。
朱慈兴本是无意驻足,却见那青石板的纹路有些异样——边缘雕刻着简单的云纹,与寻常百姓家的石板截然不同。他走上前,示意孩童们让开,蹲下身轻轻拂去石板上的泥土,发现石板四角各有一个圆孔,像是被人特意固定过。“这里以前是什么地方?”他问身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妪。
老妪眯着眼睛打量着老宅:“这是张家的旧宅,听说几十年前还是大户人家,后来家道中落,主人搬去了外地,宅子就荒了。至于这石板,老身住在这里几十年,倒从没见过有人动过。”朱慈兴心中一动,想起沈文渊昨日提及,阊门一带曾是朱元璋任吴王时的府邸所在地,不少老宅地下藏着当年的遗迹,莫非这石板下另有玄机?
待孩童与老妪散去,朱慈兴找来几块碎石,小心翼翼地撬开青石板。石板下是一个深约三尺的土坑,坑中铺着一层防潮的油纸,油纸包裹着一个红木箱子,箱子表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纹,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他屏住呼吸,将箱子抱出坑外,轻轻打开——箱内铺着明黄色的绸缎,绸缎上摆放着数十锭金元宝,还有几卷用牛皮纸包裹的文书,最底层竟躺着一枚雕刻着“吴王世子”字样的玉印。
朱慈兴拿起玉印,指尖触到温润的玉质,心中猛地一震——这枚玉印的样式,与他曾在明孝陵见过的朱元璋早期印章极为相似,再看那些金元宝,底部都刻着“吴王监制”的小字,显然是当年朱元璋任吴王时留下的财物。他展开牛皮纸文书,上面记录的竟是洪武初年苏州府的粮税账簿,还有几封朱元璋写给部下的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安抚百姓”“轻徭薄赋”的嘱托。
“原来如此……”朱慈兴轻声感叹。他曾以为朱元璋留下的只是大明的江山与威严,却没想到这位开国皇帝在未统一天下时,便已将百姓的生计放在心上。那些金元宝与账簿,并非寻常的财宝,而是朱元璋当年为应对战事、赈济灾民储备的物资,只是不知为何,最终被藏在了这座老宅地下,渐渐被人遗忘。
朱慈兴将箱子重新盖好,埋回土坑,又将青石板恢复原位。他没有想过将财宝据为己有,也没有急于告知官府,而是沿着巷弄缓步走出,心中却翻起了惊涛骇浪——自离开南京后,他一直追寻生命的意义,认为远离朝堂、感受市井烟火便是答案,可此刻面对吴王遗宝,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或许误解了“生命意义”的真正内涵。
当日午后,朱慈兴再次来到阿婆茶社,沈文渊果然还在那里喝茶。他径直走到沈文渊对面坐下,开门见山:“沈老伯,晚辈今日在阊门老宅发现了一批吴王时期的财宝,不知该如何处置。”沈文渊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顿,茶水溅出几滴:“吴王遗宝?你可知这东西若处置不当,恐会引来祸端?”
“晚辈正是为此困惑。”朱慈兴道,“若将财宝上交官府,怕有人中饱私囊;若私自取用,又违背道义;若置之不理,又辜负了当年吴王储备物资的初心。”沈文渊沉默片刻,起身道:“你随我来。”他带着朱慈兴穿过几条巷弄,来到一座破败的土地庙前,庙内挤满了衣衫褴褛的流民,几位僧人正忙着分发米粥。
“这些人都是上月从淮安逃荒来的,黄河决堤,他们的家园被淹,只能流落苏州。”沈文渊指着流民,“官府虽有赈济,却杯水车薪。你发现的财宝,若能用来救助这些百姓,不正是践行了吴王‘安抚百姓’的初心吗?”朱慈兴望着流民们饥饿的眼神,忽然想起扬州灾区百姓的模样,想起三峰大师说的“用行动滋养生命”——原来,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感受美好,更在于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
当晚,朱慈兴悄悄将红木箱子从老宅取出,运到土地庙后巷。他与沈文渊及几位正直的僧人商议,决定用金元宝兑换成粮食与衣物,分发给流民,同时将那些文书捐赠给苏州府学,供学子研究明初历史。为避免引起官府注意,他们选择在夜间分发物资,朱慈兴亲自参与其中,帮着搬运粮食、缝补衣物,流民们虽不知他的身份,却都亲切地称他“朱先生”。
一日深夜,朱慈兴正在土地庙整理衣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走到他面前,深深作揖:“多谢先生救助,老朽无以为报,只能为先生祈福。”朱慈兴连忙扶起老者:“老人家不必多礼,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老者叹了口气:“如今乱世,能像先生这般不求回报的人,实在太少了。老朽年轻时曾在吴王麾下当差,当年吴王在苏州时,也常像先生这样,亲自为百姓分发粮食,那时的日子虽苦,却让人心里踏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