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兴闻言,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乞讨的日子,若不是遇到好心人相助,早已饿死街头;想起在玛雅时,伊察为守护百姓浴血奋战;想起南京朝堂上,郑成功为复兴大明殚精竭虑——原来,无论是吴王朱元璋,还是平凡百姓,心中都藏着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而这份渴望,正是支撑人们前行的力量。
半个月后,流民们大多得到了安置,有的返回淮安重建家园,有的留在苏州谋生。朱慈兴将剩余的金元宝交给僧人,嘱托他们继续救助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则准备离开苏州。临行前,沈文渊将一本手抄的《苏州府志》送给朱慈兴:“这上面记载了吴王在苏州的事迹,你带着它,或许能明白更多。”
朱慈兴翻开《苏州府志》,其中一页记载着朱元璋任吴王时的政令:“凡流民至苏州者,皆给粮三月,助其归家;凡因战乱失去土地者,皆授田百亩,免租五年。”他忽然想起自己在南京时主导的水渠工程,初衷本是为了百姓,却因急于求成而失败,如今用吴王遗宝救助流民,虽事小,却真正帮到了百姓——原来,践行初心不必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心怀百姓,哪怕只是分发一碗粥、一件衣物,也是在实现生命的意义。
离开苏州的那一天,天又下起了细雨。朱慈兴撑开老匠人送的油纸伞,牵着老马走在青石板路上,雨水打在伞面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他摸了摸怀中的《苏州府志》,又想起那枚“吴王世子”玉印,心中忽然有了新的方向——他不必再刻意追寻生命的意义,因为“守护百姓”便是最好的答案。无论是当年的吴王朱元璋,还是如今的自己,只要心怀悲悯,脚踏实地,便是在书写有意义的人生。
行至苏州城外,朱慈兴勒住马缰绳,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平江路的评弹声、阿婆茶社的茶香、老匠人的油纸伞、流民们感激的笑容,一一在他脑海中浮现。他忽然决定,不再继续云游,而是返回南京——并非为了功名,而是为了完成未竟的水渠工程,为了让更多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或许,这才是我真正的‘心之所向’。”朱慈兴轻声自语。他调转马头,向着南京的方向前行,油纸伞下的身影,比来时多了几分坚定与从容。他知道,未来的道路或许仍有挑战,但只要坚守“守护百姓”的初心,便无惧风雨,因为这便是生命最本真、最珍贵的意义。
喜欢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