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南京,玄武湖畔的垂柳已垂下万条绿丝绦,朱慈兴牵着老马,沿着紫金山的石阶缓步向上。时隔数月,他再次踏上这座承载着大明兴衰的山脉,目的地不再是朝堂,而是坐落于山巅的明孝陵——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也是大明王朝的精神象征。
石阶两旁的古松郁郁葱葱,树干上斑驳的纹路似在诉说百年沧桑。朱慈兴走得极慢,手中捧着那本沈文渊赠予的《苏州府志》,书页间还夹着几片从苏州带来的蔷薇花瓣。行至碑亭前,他驻足仰望那块刻着“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巨石,碑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朱元璋一生的功绩,阳光透过松枝洒在碑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这位开国皇帝当年金戈铁马的身影。
“陛下,臣朱慈兴,今日并非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来见您,只是一个追寻初心的旅人。”朱慈兴对着石碑轻声说道,语气中没有了往日的敬畏,多了几分平等的审视。他想起在苏州发现的吴王遗宝,想起那些刻着“吴王监制”的金元宝,想起朱元璋写给部下“安抚百姓”的书信,忽然觉得这位帝王的形象,比史书上记载的更加鲜活——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杀伐果断的洪武皇帝,而是曾在苏州为流民分发粮食、为战事储备物资的吴王朱元璋。
绕过碑亭,便是明孝陵的神道。石象路两侧的石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昂首挺胸,守护着帝陵。朱慈兴沿着神道缓缓前行,手指轻轻拂过石象的身躯,冰凉的石质触感让他想起玛雅金字塔下的基石。“同样是守护,玛雅人用巨石守护文明,陛下用石兽守护江山,可最终,都要归于尘土。”他轻声感叹,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石翁仲身上——那些文官武将的石像,面容威严,却难掩岁月的侵蚀,嘴角的纹路似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苦笑。
行至棂星门前,朱慈兴遇到一位守陵的老太监。老太监姓王,已在孝陵守了四十余年,头发花白,背有些佝偻,却依旧穿着整洁的宦官服饰。见朱慈兴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且对着帝陵神色庄重,王太监便主动上前搭话:“这位先生,可是来凭吊太祖皇帝的?”
朱慈兴点头:“晚辈朱慈兴,自苏州而来,想看看太祖皇帝的陵寝,也想说说心里话。”王太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朱先生?可是前阵子辅佐陛下复兴大明的朱辅政?老奴曾在宫宴上远远见过您一面。”朱慈兴笑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我只是个旅人。王公公在孝陵守了这么久,一定很了解太祖皇帝吧?”
王太监叹了口气,领着朱慈兴走到棂星门旁的石凳上坐下:“老奴哪敢说了解太祖皇帝,只是听先父说过些旧事。先父曾是太祖皇帝身边的侍卫,说太祖皇帝年轻时当过放牛娃、和尚,吃过不少苦,所以登基后,最见不得百姓受苦,常常深夜批阅奏折,为的就是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可史书上说,太祖皇帝晚年多疑,杀了不少功臣。”朱慈兴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困惑。王太监沉默片刻,望着远处的宝顶:“先生说得没错,太祖皇帝晚年确实杀了不少人,老奴的先父也因牵涉胡惟庸案,差点丢了性命。可老奴总觉得,太祖皇帝是怕啊——他怕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不稳,怕功臣们居功自傲,欺负百姓,怕大明重蹈元朝的覆辙。他是农民出身,知道百姓的苦,所以宁愿背负‘暴君’的骂名,也要守住这江山,守住百姓的安稳。”
朱慈兴心中一动,想起自己在苏州救助流民时的场景。那时他也曾犹豫,怕引来官府的追查,怕自己的善意反而给流民带来灾祸,可最终还是选择了出手相助。“或许,太祖皇帝的过错,在于用错了方式。”他轻声说道,“他想守护百姓,却用了极端的手段;想稳固江山,却忽略了人心的向背。就像我当初主导水渠工程,想为百姓谋福祉,却因急于求成而失败,连累了不少人。”
王太监点头:“先生说得在理。太祖皇帝是个好皇帝,却不是个完美的皇帝。他有他的功绩,也有他的过错。就像这孝陵的石兽,虽能守护陵寝,却挡不住岁月的侵蚀;他打下的江山,虽能让百姓安稳一时,却挡不住后来的天灾人祸。可即便如此,老奴还是觉得,太祖皇帝值得后人尊敬——他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登上皇位,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能有饭吃、有衣穿,这份初心,就比很多帝王强多了。”
朱慈兴站起身,跟着王太监走向宝顶。宝顶下便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宫,圆形的封土堆上长满了青草,宛如一座小山。他站在宝顶前,从怀中取出那本《苏州府志》,翻开记载着吴王事迹的那一页,轻声念道:“吴王朱元璋,驻苏州时,遇流民,给粮三月;见荒田,授民百亩,免租五年……”
念着念着,朱慈兴的眼眶渐渐湿润。他想起在苏州阊门老宅发现的吴王遗宝,想起那些用来救助流民的金元宝,想起流民们感激的笑容,忽然明白了朱元璋一生的执念——这位帝王终其一生,都在守护自己“让百姓安稳”的初心,只是在权力的巅峰,渐渐迷失了方式。而自己,之前因工程失败而逃避,后来在云游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今终于明白,真正的“守护”,不是追求完美的功绩,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都能以百姓的福祉为念,脚踏实地,知错就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