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朱慈兴宿在凤阳县城的一家小客栈里。客栈老板是位五十多岁的妇人,得知他在追寻朱元璋的旧事,便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是凤阳当地的特色小吃,传说朱元璋当年乞讨时,曾吃过一位老婆婆做的杂烩汤,登基后便将这道汤封为“御膳”,流传至今。
朱慈兴喝着汤,口感清淡却不失鲜美,心中泛起一阵暖意。他想起在苏州阿婆茶社喝的碧螺春,在衡山道观吃的青菜,在南京秦淮河畔的小吃,这些寻常的食物,却藏着最真挚的人间烟火。他忽然觉得,无论是朱元璋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还是自己如今追寻的“生命意义”,本质上都是对“安稳生活”的渴望——百姓渴望有饭吃、有衣穿,帝王渴望江山稳固、百姓安乐,而自己,渴望用行动守护这份安稳,让更多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次日清晨,朱慈兴来到凤阳城南的皇陵——这里是朱元璋父母兄长的陵墓,虽不如明孝陵宏伟,却也庄严肃穆。皇陵前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兽,虽历经战火,却仍保存完好。朱慈兴沿着神道缓缓前行,在陵前的石碑前停下脚步。石碑上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碑文质朴无华,详细记载了他童年的苦难、父母兄长的离世,以及自己投身义军、开创大明的历程,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百姓的悲悯。
“皇考皇妣,生我兄弟,艰于衣食,朝夕彷徨……”朱慈兴轻声念着碑文,眼眶渐渐湿润。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漂泊海外,尝尽了世间的苦难。若不是遇到郑成功,若不是心中那份“复兴大明、守护百姓”的初心,自己或许早已在漂泊中迷失方向。
离开皇陵时,朱慈兴遇到一位前来祭拜的老者,老者手持香烛,对着陵墓深深鞠躬,神情庄重。“小伙子也是来祭拜太祖皇帝的亲人吗?”老者问道。朱慈兴点头:“晚辈是朱姓后人,来此追寻先祖的旧事,也想明白自己该走的路。”老者笑道:“太祖皇帝一生不易,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吃了太多苦,也做了太多事。我们这些后人,不必学他当皇帝,却要学他那份‘不服输、为百姓’的初心。”
朱慈兴心中一震,老者的话如醍醐灌顶。他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对朱元璋的评价,太过纠结于“功绩”与“过错”,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朱元璋的伟大,不在于他开创了大明王朝,而在于他从苦难中崛起,始终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始终怀揣着“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的初心。而自己,也不必纠结于“是否复职”“是否成功”,只需守住这份初心,用行动为百姓做事,便无愧于先祖,无愧于自己。
离开凤阳的那一天,天朗气清。朱慈兴牵着老马,沿着官道缓缓向北而行。他回头望了一眼凤阳县城,心中满是不舍与坚定。在这里,他看到了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感受到了祖脉传承的力量,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他要回到南京,重新参与水渠工程的修建,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百姓修建一条“稳固、惠民”的水渠;他要将自己在云游中所学的农学、工学知识传授给格致学堂的学生,让更多人投身于“为百姓谋福祉”的事业中;他要建议朝廷完善赈灾机制,让像苏州流民、凤阳百姓这样的弱势群体,能在危难时刻得到帮助。
“先祖的辉煌,不在于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而在于那份‘为百姓’的初心。”朱慈兴轻声自语,牵着老马的脚步更加坚定。他知道,未来的道路或许仍有挑战,但只要守住这份初心,传承祖脉的精神,就一定能为大明的百姓,为这人间的烟火气,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夕阳下,朱慈兴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官道的尽头,只留下一串深深的马蹄印,印在皖北平原的土地上,也印在“守护百姓”的初心路上。
喜欢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