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陷入沉默。这时,一内侍匆匆入殿,在高皇后耳边低语。高皇后脸色微变,随即起身:“今日议事到此。朱先生暂留西安,待陛下回朝再议。”
退出大殿后,李过面色凝重:“看来前线战事不利。”
果然,当晚便传来消息:李自成在潼关兵败,正率残部退回西安。
接下来的几天,西安城内风声鹤唳。朱慈兴被安置在城南一处宅院,不得随意出入。透过高墙,他能听到街上传来的马蹄声、哭喊声,显然是败军陆续回城。
第十日深夜,宅门突然被敲响。一名身着黑衣的女子闪身而入,竟是高皇后身边的亲卫统领。
“朱先生,皇后有请。”
朱慈兴跟随女统领穿行在夜色中,竟是从密道进入皇宫。烛光摇曳的内殿里,高皇后独自一人,身着素服,面色憔悴。
“朱先生,不必多礼。”高皇后示意他坐下,“今日请先生来,是有要事相托。”
她取出一枚虎符和一卷诏书:“陛下重伤,太医说...怕是撑不过今晚。大顺气数已尽,本宫不忍见关中百姓再遭兵燹。先生素有智谋,又得民心,本宫欲将幼主托付于先生,带他远离这是非之地。”
朱慈兴震惊不已。历史上李自成确有一子,名李弘基,但早夭。看来这个时空已有改变。
“皇后,这...”
“先生不必推辞。”高皇后眼中含泪,“本宫观察先生多日,知先生非常人。幼主若能跟随先生,或可保全性命。至于这大顺...”她苦笑一声,“就如先生所言,失民心者失天下。陛下与我都醒悟得太迟了。”
就在这时,内室传来一阵骚动。高皇后脸色一变,急忙转入,片刻后,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童走出。
“陛下...驾崩了。”高皇后声音哽咽,将男童推向朱慈兴,“这是弘基。先生快带他走,宫中将有大变!”
朱慈兴接过熟睡中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他原本只想验证“民心即天下”的道理,却不料卷入如此巨大的历史漩涡。
“先生从密道出城,自有接应。”高皇后递过一个包袱,“这里面有些金银和陛下的信物。记住,永远不要告诉弘基他的身世,让他做个普通人,平安度过一生。”
朱慈兴重重叩首:“臣必不负所托!”
在女统领的引导下,朱慈兴抱着李弘基潜入密道。就在密道门关闭的刹那,他听到外面传来兵刃相交之声,显然政变已经开始。
密道直通城郊一处荒庙。在那里,李过早已等候多时,身边还有十余骑亲兵。
“先生!”李过迎上来,看到朱慈兴怀中的孩子,顿时明白一切,虎目含泪,“皇后她...”
朱慈兴沉重地点头:“将军今后有何打算?”
李过抹去眼泪:“我率部断后,掩护先生南下。听说南京朝廷仍在抗清,先生可往投之。”他解下佩剑,“这把青虹剑随我多年,赠予先生防身。愿先生善待幼主...”
话未说完,远处传来马蹄声。李过翻身上马:“追兵已至,先生快走!”
朱慈兴抱着孩子,在两名亲兵护送下向南疾驰。回头望去,但见李过率部冲向追兵,很快便被淹没在黑暗中。
一路南下,朱慈兴目睹了乱世中的众生相。有趁火打劫的溃兵,有易子而食的饥民,也有结寨自保的乡勇。他化名朱兴,称弘基为侄儿,靠着高皇后给的金银和自身的医术,艰难前行。
这日,一行人来到鄂豫交界的武当山下。但见山势巍峨,宫观隐约,是个避乱的好去处。
“先生,前方有清军关卡,过不去了。”亲兵回报。
朱慈兴抬头望去,但见武当山云雾缭绕,忽然心生一计:“我们上山。”
武当山自明成祖敕建宫观以来,香火鼎盛。虽经战乱,但全真道士们仍坚守山门。朱慈兴以游方郎中身份求见紫霄宫主持,竟受到热情接待。
“施主气度不凡,非常人也。”主持清风道长须发皆白,目光如炬。
朱慈兴如实相告身份,但隐去了弘基的身世,只说是故人之子托付。
清风道长沉吟片刻:“天下大乱,何处为家?施主若不嫌弃,可在观中暂住。贫道观天象,清运虽兴,然不过甲子之数。施主正值盛年,何不静待天时?”
朱慈兴心中震动。想起自己穿越以来的经历,或许这武当山真是上天安排的暂栖之地。
于是,朱慈兴在紫霄宫住下,一面教导弘基,一面整理自己多年所学。他将现代农业技术、医学知识、甚至来自北美的见闻都记录下来,编成《兴国要略》一书。清风道长见之拍案叫绝,特许他查阅观中珍藏的典籍。
冬去春来,转眼已是永昌三年。山下传来消息:李过战死,大顺覆灭;清军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各地抗清义军蜂起,但均难成气候。
这日,朱慈兴正在教授弘基识字,清风道长忽然来访:“施主可知,今日有贵客临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