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青岚像变了个人。她不再流泪,不再哀伤,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城防和练兵中。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休息,亲自督导每一项事务。
她改革了军制,将老弱残兵编入后勤,精壮士兵重点训练;她改进了守城器械,制造了新型的弓弩和投石机;她甚至亲自示范,教士兵们如何以少胜多,如何利用地形御敌。
将士们见夫人如此,无不感奋,训练更加刻苦。整个潞州城仿佛一架精密的机器,在青岚的指挥下高效运转。
然而,无人知晓,每个深夜,青岚都会独自登上城楼,望着南方默默垂泪。她手中总是握着那半截玉箸,仿佛握着文轩最后的气息。
这日,青岚正在校场督练新兵,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潞州城。
“夫人,城外有人求见,自称是陆将军的故人。”守城士兵前来禀报。
青岚心中一紧:“叫什么名字?”
“他说他姓周,名谨言。”
周谨言!文轩的恩师,当世大儒,天下士林领袖。他怎会来到这战火纷飞的边城?
青岚立即亲自出迎。城门外,一位青衫老者负手而立,虽风尘仆仆,却掩不住一身儒雅气度。
“学生沈青岚,拜见周先生。”青岚躬身行礼。
周谨言扶起她,眼中满是痛惜:“青岚,苦了你了。”
将周谨言迎入府中,青岚终于忍不住问道:“先生远道而来,可是为了文轩...”
周谨言长叹一声,从怀中取出一封血书:“这是文轩坠江前,托亲兵拼死送出的。”
青岚颤抖着接过血书。纸上字迹潦草,显然是仓促间写就:
“青岚:我军中伏,命在顷刻。萧贼叛国,勾结北狄,江南已陷。然太子尚在,民心未失,望汝继吾志,匡扶社稷。今生负卿,来世必偿。文轩绝笔。”
每一个字都像是用血泪写成。青岚紧紧攥着血书,指节发白。
周谨言沉痛道:“文轩殉国那日,长江水赤,三月不消。五千将士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他们的血,染红了整条长江。”
青岚闭上眼,仿佛看见文轩身中数箭,仍奋力杀敌的英姿。她的丈夫,直到最后一刻,都在践行他的誓言。
“先生此来,所为何事?”她强忍悲痛问道。
周谨言正色道:“我来,是为了天下苍生。”他取出一卷文书,“这是江南士林联名的《讨逆檄文》,我们愿奉夫人为主,起兵讨逆!”
青岚震惊:“我?一介女流...”
“夫人虽是女流,却有大智大勇。”周谨言道,“潞州保卫战,夫人以弱胜强,名动天下。如今太子被围,朝廷崩析,唯有夫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青岚沉默良久,轻声道:“先生,请给我一夜时间考虑。”
是夜,青岚独坐灯下,面前摊着文轩的血书和那半截玉箸。烛火摇曳,映得她脸色明暗不定。
起兵讨逆,意味着更多的杀戮,更多的牺牲。她想起那些战死的将士,想起那个托她送玉佩的士兵,想起长江边五千冤魂。
可是不起兵,难道就任由叛贼横行,外敌践踏?
她拿起那半截玉箸,轻轻摩挲。玉质温润,仿佛还带着文轩的体温。
“文轩,”她轻声自语,“若你在我身边,会怎么做?”
窗外,寒风呼啸,像是无数冤魂在哭泣。
第二天清晨,青岚召见周谨言。
“先生,我答应你。”她平静地说,“但我有一个条件。”
“夫人请讲。”
“起兵可以,但军纪必须严明。不杀降卒,不扰百姓,不毁农田。我们要的是收复河山,而不是制造更多的苦难。”
周谨言躬身一礼:“谨遵夫人号令。”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各地义军纷纷来投,不过月余,潞州城就聚集了五万兵马。青岚将这些义军整编为“靖难军”,自任统帅,周谨言为军师。
出征那日,青岚一身素甲,手持文轩的佩剑,站在点将台上。台下,五万将士肃立,鸦雀无声。
“将士们!”青岚声音清越,传遍全场,“今日我们起兵,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还天下一个太平!我们的父母妻儿,我们的家园故土,正在叛贼和外敌的铁蹄下呻吟!你们说,该怎么办?”
“讨逆!讨逆!讨逆!”万人齐呼,声震九霄。
青岚举起文轩的佩剑,直指南方:“出征!”
大军开拔,青岚骑马行在队伍最前面。寒风吹起她的披风,猎猎作响。她的目光坚定,再不见往日的柔弱。
采薇跟在她身边,轻声道:“夫人,您变了。”
青岚微微一笑:“乱世如熔炉,要么被熔化,要么被炼成钢。文轩用他的死,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她回头望了一眼潞州城,这座她誓死守护的城池,如今已成为她征战天下的起点。
“玉箸应啼别离后,铁甲难温故人心。”她轻声吟道,眼中再无泪光,只有钢铁般的意志。
前路漫漫,生死难料。但她知道,从今往后,她不再是为一个人而活,而是为千千万万在战火中挣扎的百姓而活。
文轩未竟的事业,就由她来完成。这破碎的山河,就由她来重整。
大军向南,踏雪而行。每一步,都踏着无数英魂的鲜血;每一步,都向着黎明的方向。
青岚握紧手中的半截玉箸,仿佛握着一份永不磨灭的信念。别离虽苦,但只要信念不灭,终有重逢之日。
在那之前,她将用手中的剑,为这乱世杀出一条血路。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