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将沈墨言重伤、林素问日夜不休救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说到林素问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终将沈墨言从鬼门关拉回时,堂下欢呼雀跃,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一场生死考验。
“经此一劫,二人终成眷属。成婚那日,没有凤冠霞帔,没有高堂满座,只有边地百姓自发前来祝贺。沈大人题写喜联:‘历经生死心方定,看尽荣辱情始真’。这十四字,道尽了多少人生真谛!”
陈远默默记下这对联,只觉比那些风花雪月的诗句更有分量。
“婚后二人定居江南,沈大人虽居闲职,仍心系百姓;林姑娘开设‘济世堂’,免费为贫苦百姓诊治。他们将自己的宅院改为书院,亲自授课,教化乡里。曾有学子问沈大人何为君子之道,他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乃古人之道。吾以为,不论穷达,皆当以济世为怀。’”
陈远闻言,如醍醐灌顶。他寒窗苦读,原为光宗耀祖,如今方知读书人当有更高远的志向。
“晚年沈大人患病,林姑娘亲自照料。病中沈大人着书立说,将一生感悟写成《浮生悟》一书。书中写道:‘权势如流水,名利似浮云。唯有真心与善行,可抵岁月漫长。’”
“临终前,沈大人握林姑娘手言:‘此生得遇知己,无憾矣。’林姑娘笑而答:‘君先行,我随后。’其情其景,令在场之人无不泪下。”
堂下寂静无声,唯闻唏嘘之音。
“沈大人去世后,林姑娘将他安葬在二人初遇之地,墓碑上刻着沈大人自题之诗:‘来时赤子去时真,不负苍天不负心。红尘一梦终须醒,留取丹心照古今’。”
“七日后,林姑娘无疾而终,如愿随沈大人而去。百姓感念二人恩德,将他们合葬一处。自此,每年清明,墓前总有无名鲜花,经年不绝。”
老先生醒木再拍,故事已了,堂下却久久无人离去,仍沉浸在故事的余韵中。
陈远步出茶馆,心潮澎湃。他原本赴京应试,一心求取功名,听完这个故事,却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漫步至城郊,忽见一老农在田间歇息,陈远上前搭话,偶然提及沈墨言与林素问的故事。老农笑道:“客官说的是沈公与林神医啊!我祖父当年曾在边疆受他们恩惠。说起来,我们这一带的灌溉水渠,还是按沈公当年绘制的图纸修建的呢!”
陈远惊讶不已,这才知那传奇中的人物,竟与寻常百姓的生活有如此深的联系。
继续前行,至一医馆前,见门上匾额题着“素问医馆”四字。陈远入内,与坐堂大夫攀谈。那大夫年约六旬,须发皆白,言谈间颇有见识。
“老夫年轻时曾有幸得林神医指点三日,受益终身啊。”老大夫捋须笑道,“林神医常说,‘医者,意也。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她不仅教我们医术,更教我们医道。”
陈远好奇问道:“何为医道?”
“林神医曾说,医道即是人道。治病不难,难在治心;救人易,难在渡人。她与沈公相知相守一生,便是最好的医道——相互疗愈,彼此成全。”
老大夫见陈远似有所悟,继续道:“年轻人,我看你像是个读书人。你可知沈公晚年常说什么?他说,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修行。位高权重时修的是定力,落魄困顿时修的是耐力,平淡日常修的是心力。而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何种境遇,都要守住本心。”
陈远躬身谢道:“晚辈受教了。”
辞别老大夫,陈远心绪难平。他想起自己苦读多年,为的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如今听了沈林二人的故事,方知人生价值不在官位高低,而在是否真正利益众生。
是夜,陈远在客栈灯下,将日间所闻所思一一记下。他忽然明白,为何沈墨言与林素问的故事能流传至今,不仅因为他们的爱情感人至深,更因为他们的一生,是对世人最好的警示与启迪。
“权势会消散,钱财会散尽,唯有精神与德行,能穿越时空,永驻人心。”陈远在日记中写道,“我若他日有幸为官,必以沈公为楷模;若不幸落第,也当效仿林神医,以所学济世。”
窗外,月华如水。陈远想起老先生讲述的沈墨言临终诗句:“红尘一梦终须醒,留取丹心照古今”。他忽然理解了那种超脱与坦然——人生虽如梦,但只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便不负此生。
此后数月,陈远在准备科举之余,常去沈林二人曾居住的旧宅——如今的“墨言书院”拜访。他在那里读到了沈墨言着的《浮生悟》手抄本,书中字字珠玑,皆是人生智慧。
“少年时,以为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中年时,方知人力有穷尽之时;老年后,才懂顺其自然方为大道。”
“与人交往,重在一个‘真’字;处理世事,贵在一个‘中’字;修养自身,求在一个‘静’字。”
“看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遇事不顺心,是自己智慧不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