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只觉得这些道理比圣贤书更贴近人生。他终于明白,为何这故事能流传不衰——因为它不仅是爱情传奇,更是一部人生教科书。
科举放榜那日,陈远高中进士。在众人祝贺声中,他却异常平静。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虽侥幸得中,然想起沈公故事,知此非终点,而是起点。往后为官之路,当时时以沈公为镜,不忘为民初心。”
次日,陈远受邀参加琼林宴。席间,众进士高谈阔论,多有炫耀才学、攀附权贵者。唯陈远静坐一隅,不卑不亢。有同榜问他为何如此低调,他微笑道:“方才路过一品香茶馆,听闻沈墨言故事,有感而发——功名如浮云,转瞬即逝;唯有德行业绩,能长留人间。”
众人闻言,有的嗤之以鼻,有的若有所思。
不久后,陈远被任命为江南某地知县。赴任前,他特地绕道至沈墨言与林素问墓前拜祭。墓碑朴素无华,却洁净如新,显然常有人打扫。墓周围松柏苍翠,花香淡淡。
陈远焚香敬拜,默默立誓:必以沈公林神医为榜样,做一名清正爱民的好官。
在江南任职期间,陈远始终牢记自己的誓言。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惩治豪强。遇到难题时,他常回想沈墨言的故事,从中汲取智慧。
有一次,当地豪强联合抵制新政,陈远不慌不忙,效仿沈墨言当年改革之法,循序渐进,分化瓦解,最终顺利推行政令。面对下属的敬佩,他谦逊道:“这不是我的智慧,是前人的经验。”
又有一年,瘟疫流行,陈远亲赴疫区,组织救治。他按照林素问医书中记载的方法,设立隔离区,分发药剂,最终控制住疫情。百姓感念他的恩德,送来了“爱民如子”的匾额。陈远却道:“我不过是效仿前人罢了。真正该感谢的,是那些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的人。”
时光荏苒,陈远官至巡抚,始终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每年回京述职,他都会去一品香茶馆听一段《墨言素问传》。虽然已听了无数遍,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晚年致仕后,陈远也学着沈墨言,开办书院,教书育人。他常对学子们讲起沈墨言与林素问的故事,并将自己的一生感悟融入其中。
“先生,这故事是真的吗?”有学生好奇地问。
陈远抚须微笑:“真与不真,有何重要?重要的是,这故事中的道理是真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如何面对顺境与逆境,如何看待生与死。”
又一年的春天,陈远在书院海棠树下为学子讲述《墨言素问传》。说到动情处,满园寂静,唯有花瓣悄然飘落。
“所以,诸位要记住:人这一生,不在于你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为这世间留下了什么。沈公与林神医留下的是精神,是智慧,是警醒后世的故事。我们普通人,虽不能如他们那般光芒万丈,但也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一分光,散一分热。”
学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
陈远望着这群年轻的学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忽然明白,传奇之所以能够流转人间,不仅因为故事本身的魅力,更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汲取智慧,并将其精神践行于自己的生活之中。
暮色渐起,课程结束。学子们散去后,陈远独坐园中,看着西沉的落日,脸上露出平静的微笑。
他想,明天,又会有新的听众坐在一品香茶馆里,听着那百听不厌的传奇;又会有新的学子,在某个书院里,领悟着那亘古不变的人生真谛。
而这,正是传奇流转人间的方式——不在书页中,不在口耳间,在每一个被它改变的生命里。
清风拂过,满树海棠簌簌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思索。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浮世金钗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