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尚在黎明前最深沉的墨蓝之中,唯有东方地平线上,微微泛起了一丝鱼肚白,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然而,整个青山堡,早已从沉睡中苏醒。
往日里这个时辰本应寂静无声的巨大校场之上,此刻却已是人声鼎沸,火把如林,将整片区域照耀得如同白昼。一千五百名镇北军最精锐的将士,已经完成了最后的集结。他们身着擦拭得锃亮的反弧形胸甲,头戴高顶铁盔,手中紧握着寒光闪闪的长枪与火铳,排列成一个个整齐肃穆的方阵,如同一片沉默而又坚毅的钢铁丛林,静静地等待着出征的号令。
他们的战马,膘肥体壮,正不安地打着响鼻,喷吐出的白气在晨曦前的寒风中,凝结成一团团清晰可见的雾气。那一百名精锐的龙骑兵,更是全员披挂双层甲胄,连人带马都仿佛是钢铁浇筑的移动堡垒,散发着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彪悍之气。
校场的边缘,与这片钢铁森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来送行的家属与百姓。
没有喧哗的哭喊,只有压抑的啜泣与无声的泪水。女人们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将丈夫的衣甲一遍又一遍地抚平,眼中交织着离别的不舍、对未来的担忧,以及那份无法掩饰的、因自家男人成为这支雄师一员而感到的深深骄傲。老人们拄着拐杖,浑浊的眼中倒映着跳动的火光,口中不断地念叨着祈求平安的话语。孩子们则似懂非懂地睁着大眼睛,好奇地望着父亲们那威武的身影,小小的手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
这,就是战争年代最真实的离别。沉默、克制,却又蕴含着足以撼动山岳的深沉情感。
而在与这片离愁别绪仅有一墙之隔的中军大帐之内,顾昭正主持着他离开之前的,最后一次青山堡高层会议。帐内的气氛,严肃而又凝重。
巨大的沙盘已经被撤去,取而代de ,是一张铺着崭新图纸的长条桌。在座的,只有寥寥数人,却是如今整个青山堡体系的绝对核心。
顾昭的目光,首先落在了鬓角已经染上些许风霜的孙元化身上。他站起身,对着这位亦师亦友的老者,深深地行了一礼。
“先生,”顾昭的声音诚恳而又郑重,“此次移防宁远,我将带走镇北军最精锐的战斗力量。但是,我们所有人的根,依然在这里,在青山堡。宁远是风口浪尖的前线,更是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虎狼之窝,我们在那里冲锋陷阵,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因此,我们必须拥有一个绝对稳固、绝对安全的后方基地,一个能够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兵员、甲械和新式武器的源泉。”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无比坚定:“所以,我决定,正式任命先生为‘青山堡总办’,全权负责此地的一切军政要务,包括但不仅限于后方的生产、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最为重要的新兵招募与训练。格物院的核心研究人员,以及我们一手培养起来的那近千名熟练工匠,我一个都不会带走,全部都留给您。”
顾昭走到孙元化面前,将一枚象征着最高权限的、由纯铜打造的总办大印,亲手放在了他的面前,一字一句地说道:
“先生,宁远是镇北军挥向敌人的拳头,而青山堡,必须是为这只拳头输送血液的‘心脏’。只要青山堡的炉火一日不灭,只要格物院的研发一日不停,我们在前方,就永远没有后顾之忧。镇北军的这颗‘心脏’,就拜托您了!”
孙元化缓缓站起身,他浑浊的老眼中,此刻正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芒。他没有丝毫的推辞,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宣誓般的语气,郑重地接过了那枚沉甸甸的大印。
“将军放心!”他的声音虽然苍老,却充满了钢铁般的意志与力量,“老朽在此立誓,必不负将军所托!三年之内,老朽必将此地,从一个简单的军屯,打造成一个集冶炼、锻造、火药生产、火器研发于一体的,真正的军工重镇!让‘青山造’这三个字,成为我大明朝最响亮、最可靠的招牌!”
一番话,掷地有声,帐内众人,无不动容。
安排好了最重要的“心脏”,顾昭的目光,随即转向了负责商贸与情报的侯三。
“侯三,”顾昭的语气变得锐利起来,“从今天起,你们商情司的重心,必须做出战略性的调整。赚钱,不再是你们的首要任务。我需要你们,将全部的精力,都转向情报的收集与网络的构建。”
顾昭的手指,在桌上的一份简易地图上,缓缓划过一条线,那条线,从大同的乔家商号开始,一路向北,穿过科尔沁草原,最终,深深地刺入了后金的腹地——盛京。
“你要亲自去一趟大同,告诉乔五爷,我们未来的合作,将不再局限于军械贸易。我需要他利用乔家遍布九边的商路,为我们收集所有与后金相关的军政、民生、乃至高层动向的情报。同时,派最可靠的人,带着重礼,再去一次科尔-沁,找到我们的朋友巴图。告诉他,除了战马,我们还需要一样更重要的东西——能够深入后金境内、为我们刺探军情的‘眼睛’和‘耳朵’!牛羊、丝绸、铁器,他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