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密旨,以帝国最高级别的“八百里加急”,绕开了所有的中转驿站和内阁部院,由皇家侍卫团的精锐,直接送抵了古北口外的第二军团指挥部。当赵率教展开那份由崇祯亲笔书写、盖着传国玉玺和镇北侯私印的黄绫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久久地凝视着那一行疯狂而大胆的命令,只感觉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计划,开始执行。
从第二天起,古北口防线的战斗,烈度陡然升级。后金军发现,原本如同缩头乌龟一样坚守在棱堡和堑壕中的明军,竟然开始主动发起了小规模的反击。这种反常的举动,在皇太极看来,是对方在长期围困下,补给和士气都已达到极限,试图通过反冲击来打破僵局的最后挣扎。
于是,他下令,全军发动最猛烈的总攻。
连续三日三夜,震天的炮火和喊杀声,几乎没有一刻停歇。整个古北口,变成了一个巨大而血腥的绞肉机。明军的防线多处被突破,又被悍不畏死地夺回。双方的尸体,在棱堡前的反骑兵壕中,堆积了一层又一层。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腥味和硝烟味,仿佛连冬日的朔风,都被染成了暗红色。
就在第四天的黄昏,当后金军最精锐的镶白旗巴牙喇兵,再一次潮水般地涌向一道被炮火轰开的缺口时,奇迹发生了。
那里的明军,在经过一番看似激烈的抵抗后,突然“崩溃”了。
这种崩溃,就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了连锁反应。一名士兵的逃跑,带动了一整个百人队,一个百人队的溃散,又导致了整条防线的混乱。成千上万的明军士兵,丢盔弃甲,如同受惊的羊群一般,哭喊着,争先恐后地向着京师的方向“败退”。
他们退得是那样的仓皇,以至于阵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辎重、火炮,甚至还有数百名来不及撤走的、正在哀嚎的伤兵。
这突如其来、却又在皇太极意料之中的“胜利”,让他麾下的将领们瞬间陷入了狂喜。
“汗王!明军不行了!他们顶不住了!”性子最急的阿济格兴奋地大吼。
然而,皇太极并未被冲昏头脑。他眯着眼睛,在望远镜中冷冷地观察着那片混乱的战场。他命令大军暂停追击,并连续派出了三批、由最狡猾的赫哲族探子组成的侦察队,反复潜入明军的溃败路线和废弃的阵地进行勘察。
探子们带回来的消息,几乎完全一致:明军是真的败了。那些被遗弃的火炮是真的,辎重是真的,那些躺在地上呻吟的伤兵,口中咒骂着将他们抛弃的将军,也是真的。一切的迹象都表明,顾昭那条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终于在这场倾国之力的持续猛攻下,达到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迎来了它必然的崩溃。
最后的疑虑,在证据面前烟消云散。一种巨大的、几乎要让他眩晕的狂喜,攫住了皇太极的心。
他成功了!他赌赢了!顾昭的神话,终将被他亲手终结!
“传朕旨意!”皇太极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刀,直指关内,声音因极度的兴奋而显得有些高亢,“全军入关,兵锋所指——北京!”
命令下达,压抑了许久的八旗军,如同挣脱了牢笼的洪荒猛兽,发出了震动山谷的欢呼。
二十万大军,如同决堤的洪水,从古北口那被打开的缺口处,一泄千里,势不可挡地涌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富饶的华北平原。他们沿途烧杀抢掠,将压抑了数月的暴虐,尽情地发泄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在他们看来,大明的最后一道屏障已经被他们踏碎,京师已是唾手可得,整个天下,都即将匍匐在他们的马蹄之下。胜利,已经近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些征服者们沉浸在劫掠的狂欢中时,一张他们看不见的、由钢铁、蒸汽和无声的电码所编织的巨大罗网,正在以一个超乎他们想象的速度,从四面八方,悄然合拢。
……
南线,河南彰德府。
这里是新建成的京汉铁路的最北端终点站。月台之上,无数身穿深蓝色军服、背着新式燧发枪的士兵,正以营为单位,在军官的口令下,秩序井然地登上了一列列由闷罐铁皮车厢组成的、长得望不到头的军用列车。
在车头的最前方,一头浑身漆黑、吞吐着白色蒸汽的钢铁巨兽——“先锋号”蒸汽机车,正发出沉重的、富有节奏的呼吸声。这是天津机械厂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仿制并改良的、整个大明帝国第一批能够投入实用的蒸汽机车。
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鸣响,这头钢铁巨兽拖动着满载士兵的车厢,缓缓开动,然后不断加速,以前所未有的、日行八百里的惊人速度,沿着那条钢铁铺就的大动脉,向着北方的预设战场,滚滚而去!
车厢内,周遇吉的第一军团的士兵们,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飞速后退的世界,他们的脸上,没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只有即将投入决战的昂扬斗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