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舷窗前,看着窗外繁忙的运河。
“我给你们划定规则:价格、税率、市场份额的分配原则,必须在工商总署和地方议会的共同监督下进行。新盐商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可以转化为市场优势,但不能是压倒性的垄断优势。旧盐商的渠道和人脉,可以作为你们生存的根基,但你们必须接受新技术的改造,并严格遵守《商法》的每一条规定。谁想打破这个规则,无论是谁……”他转过身,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如刀,“廉政公署的刀,都等着他。”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熄了双方的火焰。乔五爷等人虽有不甘,但明白了顾昭的底线是不允许一家独大;而旧盐商们虽然也未得到想要的庇护,却也看到了一条在规则下生存下去的路径。
这次讲话,通过随行的《皇家日报》记者,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顾昭作为“秩序仲裁者”而非某一特定集团代言人的形象,第一次被清晰地确立起来。他不再是那个只与“自己人”合作的北境孤狼,而是整个共和国所有阶层的最高平衡者。
船队行至苏州,这里的景象则呈现出另一番复杂。
以钱谦益为首的一批“开明士绅”,热情地在码头迎接。这位曾经的东林领袖,如今已是帝国议会的议员、江南文教委员会的名誉主席。他恭敬地将顾昭请到他新建的“苏新纺织厂”,向他展示那些由水力驱动的、日夜轰鸣的新式纺织机。
“护国主请看,”钱谦益指着那些正在飞速运转的机器,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此物之效率,十倍于人力!我苏州丝绸之产量,因此翻了三番,远销西洋,为共和国换回了百万白银!此皆‘格物致知’之功,皆护国主开启民智之功啊!”
顾昭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了然。钱谦益这样的人,是聪明的。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旧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摇身一变成了拥抱新政的“实业家”。他们是新秩序的受益者,自然也是最积极的拥护者。
然而,在苏州的繁华之下,另一股暗流却在涌动。当晚,小石头的情报系统负责人,如今的国家安全与情报总局副局长,向顾昭进行了秘密汇报。
“护国主,‘春秋社’虽遭重创,但其流毒未清。一部分最顽固的分子,转入了地下。他们放弃了直接对抗,而是建立了更隐蔽的网络,以宗族祠堂和偏远地区的书院为据点,向那些在改革中失意的读书人和年轻学子,散播反动思想。他们将您……将您比作篡汉的王莽,称共和国是‘无父无君’的乱世,将新学斥为‘奇技淫巧’。”
顾昭听着汇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知道,对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旧思想体系进行彻底的革命,其难度远胜过打一场国战。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深入骨髓的战争。
带着一路的波谲云诡和沉重的思考,船队终于抵达了共和国的首都——南京。
码头上,孙元化、赵率教等所有共和国的军政高层都已在等候。但顾昭没有像众人预想的那样前往议会大厦,接受盛大的欢迎典礼。他只是与孙元化等人简单地握手,交代了几句政务,便在王五和一队亲卫的护送下,登上一辆不起眼的黑色马车,径直返回了自己在城中的府邸。
推开那扇熟悉的府门,迎接他的,不是繁琐的礼节,而是温暖的灯火与亲人的笑脸。
他的妻子,那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女子,微笑着为他解下风尘仆仆的大氅。他的几个孩子,有的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还在呀呀学语,此刻都围了上来。更让他心中一暖的,是客厅里站着的那一群年轻人。
他们,是来自西山书院第一批毕业的“养子养女”,是顾昭从战火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孤儿,其中甚至有几位是当年被他从扬州解救出来的“瘦马”。如今,这些曾经命运悲惨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一个个身姿挺拔,眼神明亮,成为了共和国各部门的骨干——有在外交部崭露头角的年轻外交官,有在皇家银行独当一面的金融人才,有在军械总局参与新武器研发的工程师,也有在地方上推行新政的基层官员。
今晚,是一场迟来的家庭晚宴。
温馨的烛光下,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家常菜肴。没有官场的客套,没有军营的严肃,只有家人的絮语和年轻人们叽叽喳喳的汇报。大家都在向这位亦父亦师的“大家长”,分享着自己的成长与见闻。
顾昭坐在主位,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线条难得地柔和了下来。一路上的疲惫,那些关于商人内斗、士绅反叛的烦恼,在这一刻仿佛都烟消云散。他看着眼前这些朝气蓬勃的脸庞,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父”和“奠基人”的责任与欣慰。他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推翻一个旧王朝,更是为了给这些孩子、给这个民族的下一代,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自由呼吸、尽情施展才华的新世界。
然而,就在这份温馨之中,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细节。
他的长子,刚刚从美洲探险归来,结束了隔离与汇报期的顾承宇,在与众人交谈时,目光总会不自觉地飘向一个人——那位当年被他从扬州画舫上救下,如今已是共和国外交部最耀眼新星的念云。而念云,在感受到顾承宇的注视时,虽然表面上依旧从容淡定,但耳根处却有一抹难以察觉的微红。
那是一种超越了同僚和兄妹之情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愫。
顾昭的心,猛地一动。他看着自己那个在阳光与风浪中成长起来、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儿子,又看了看那个在阴谋与权术中淬炼、心智早已远超同龄人的念云。一个念头,不可遏制地在他脑海中浮现。
这个庞大的共和国,在扫清了所有外部的敌人之后,终将迎来它最根本、也最无解的难题——继承人。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在座的所有年轻人,他自己的孩子,他亲手培养的“义子义女”们。在这一片祥和的家宴之中,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张巨大的权力棋盘上,明暗交错的影子。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