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所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钢铁、蒸汽与全球贸易的现代气息,如同无形的电波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之时,顾昭终于决定,是时候彻底清扫屋子,处理掉那最后一个盘踞在帝国版图之上,显得既刺眼又过时的“历史遗留问题”了。
在遥远的陕西,那座被李自成改名为“西京”的古老城池里,一种末日前的狂欢与压抑,正如同深秋的浓雾,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李自成此刻正身处于他那座由前明秦王府改建而成的“皇宫”之中。这座宫殿被重新粉刷过,雕梁画栋,力图重现天家威仪,但仔细看去,便能发现那些金漆之下透出的仓促与粗糙,飞檐之上甚至还残留着前朝战火的焦痕。他穿着一身形制繁复、却总感觉有些不太合身的龙袍,高坐在那张用尽了西安城所有最好工匠才勉强打造出来的宝座上。殿下,以牛金星、宋献策为首的文官和以刘宗敏、李过为首的武将,分列两旁,恭敬地俯首,用那依旧带着浓重米脂口音的腔调,山呼着早已演练过无数遍的“万岁”。
这场景,荣耀至极,却也荒诞至极。李自成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声声“万岁”背后,隐藏着的是怎样的心虚与彷徨。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目光越过殿下百官的头顶,望向那遥远的、被潼关天险隔开的东方,眼神中交织着一个枭雄末路时所有复杂的情感——有对往昔峥嵘岁月的不甘,有对当下虚假权力的迷恋,但更多的,是一种发自骨髓深处的、对那个庞大新兴帝国的、无可名状的恐惧。
他这个“大顺国”,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寄生于陕西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武装集团。他模仿着明朝的官制,分封了六部九卿、将军侯爵,但整个政权的运行逻辑,却依旧停留在最原始的“流寇”层面——非生产性、掠夺性。军队的粮饷,百姓的口粮,乃至他身上这件龙袍的丝线,无一不是依靠对地方百姓进行敲骨吸髓般的搜刮而来。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搜刮,也无法满足他那支数十万大军的胃口。真正维持着这个小朝廷不至于立刻崩溃的,是来自东方的一条由共和国严格管控的贸易线。
他用治下百姓最后一点血汗,换取顾昭施舍的盐、铁、布匹和药物。这种感觉,让他觉得自己不像是割据一方的帝王,更像是被顾昭用一根看不见的绳索,牢牢拴在陕西这个巨大囚笼里的、一头昔日的猛虎。顾昭偶尔会扔过来一些肉食,让他不至于饿死,只是为了让他继续存在,以警示天下那些潜在的、心怀不轨之徒。
“温水煮青蛙”——不知何时,李自成从一个被俘的东方商人那里听来了这个词,他觉得这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这些年,东方传来的每一个消息,都让这锅水的温度,升高一分。顾昭平定北方,顾昭远征南海,顾昭的舰队发现了新大陆,顾昭在南京举办了万国来朝的博览会……他感觉自己在这锅不断升温的水中,已经快要被活活煮熟,连挣扎的力气都渐渐消失了。
现在,共和国的内部整合已经完成,对外扩张的脚步也已迈开。国家的发展战略,开始聚焦于更宏大的目标:“西北大开发”,重新打通那条连接东西方的、沉寂了数百年的丝绸之路。而他李自成,和他这个摇摇欲坠的“大顺国”,这只昔日用来消耗明朝国力的棋子,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块挡在共和国前进道路上的、碍手碍脚的顽石。
是时候,将这块顽石搬开了。
顾昭没有选择立刻发动那足以将整个陕西瞬间碾为齑粉的战争机器。他始终认为,李自成作为那个亲手埋葬了腐朽大明王朝的人,无论其手段如何,都应获得一份最后的、属于历史人物的体面。
一支规模极小的共和国使团,在军情总局那位陕西籍的高级联络官张文海的带领下,穿越了壁垒分明的潼关防线,平静地抵达了西安城下。他们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恐慌,因为在过去几年里,这样的“商贸使团”往来已是常态。但这一次,张文海带来的,不是货物清单,而是一份决定了数十万人命运的最后通牒。
在戒备森严的宫殿深处,李自成屏退了所有侍卫与宦官,只留下了他最信任的谋主李岩,一同接见了这位故人。
张文海依旧是一身笔挺的共和国军官制服,他的态度平静而克制,既没有胜利者的傲慢,也没有面对一个“伪帝”的轻蔑,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他先是将两件“礼物”呈上。第一件,是一块未经任何雕琢、保留着天然形态的、足有十斤重的狗头金,它那不规则的形状和在烛光下闪耀的、令人心悸的纯净光泽,无声地诉说着它来自一个遥远而富饶的新世界。第二件,是一叠装订精美的《皇家日报》特刊,封面正是那座宏伟的“水晶宫”,内页里,是万国博览会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事物和各色人种的清晰照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20xs.org)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