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奸臣里的“人才管理鬼才”,人才流失止损术
宋高宗时宰相秦桧掌权的时候,有个读书人伪造了他的书信,去拜见扬州太守。太守发现信是假的,就把原信封好,派人把这读书人押回秦桧那儿。
秦桧见到这人后,不仅没治他的罪,反而直接给了他个官做。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干,秦桧说:“敢大胆伪造我的信,这肯定不是普通人。要是不给他个官把他稳住,万一他往北跑投靠金国,往南跑投奔吴越割据势力,那不就成后患了?”
冯梦龙点评:有时候“反派”的识人手段,还真有点东西。西夏打仗那阵子,有两个读书人叫张生、李生,想给韩琦、范仲淹献计策,又觉得主动自荐太没面子,就把诗刻在石碑上,让人拖着石碑在路上走,想引起韩、范的注意。结果韩琦、范仲淹觉得他俩来路不明,没搭理。
过了一阵子,这俩人干脆跑到西夏,改名叫张元、李昊,到处题诗。西夏国主元昊听说后觉得奇怪,召见他们聊天,一聊特别投缘,直接把他俩当成主要谋士,后来给宋朝边境造成了大麻烦。
这么比下来,秦桧这波操作,比韩琦、范仲淹可高明多了,这就是俗语说的“看着不起眼的人,可能藏着顶级智慧”。
还有两个类似的事儿:
1.有人伪造韩魏公(韩琦)的书信,去拜见蔡君谟。蔡君谟虽然怀疑信是假的,但觉得这读书人挺有胆量,给了他三千钱,还写了回信,派四个士兵送他,顺便给韩魏公带了些水果。这读书人到了京城,拜见韩魏公请罪。韩魏公慢悠悠地说:“蔡君谟做事还是格局小了,这点钱恐怕不够你办事。夏太尉在长安,你可以去见他。”还专门给他写了推荐信。韩魏公的子弟疑惑,觉得已经包容他了,没必要再写推荐信。韩魏公说:“这读书人能伪造我的信,还能说动蔡君谟,肯定不是一般人。”结果这读书人到了关中,夏太尉真给了他官做。(边批:韩魏公这手段是真大气。)
2.苏东坡在元佑年间担任杭州知州,刚上任没多久,都商税务官押来一个偷税的人——南剑州的乡贡进士吴味道。这人用两个大包裹,贴着苏东坡的名帖,说是要寄到京城苏侍郎(苏东坡弟弟苏辙)家。苏东坡叫来吴味道,问包裹里装的啥。吴味道吓得皱着眉说:“我今年秋天侥幸考上乡贡进士,同乡凑了一百千钱给我当进京赶考的路费,我用这钱买了二百匹建阳纱。想着路上经过的税务站都要抽税,到京城恐怕剩不下一半。我琢磨着现在天下有名望、又肯提拔读书人的,就只有您和苏侍郎了。就算事情败露,您俩也肯定会酌情原谅,就冒用了您的名帖封包裹。没想到您刚好在这当官,我实在罪该万死。”苏东坡仔细看了看他,笑了,叫掌管文书的小吏去掉旧封条,贴上新的名帖,写好寄往东京竹竿巷苏辙家,还亲手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说:“先生这次就算‘上天’,也没什么问题了。”第二年吴味道考中进士,专门来感谢苏东坡。
这两件事,都特别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智慧。
【管理智慧】
一、秦桧的“人才算盘”:不是宽容,是“防人才流失的止损术”
秦桧没严惩造假者,核心不是仁慈,是摸透了“乱世人才的流动性”——北宋末年,金国、西夏都是竞争对手,有本事的人在哪都能混饭吃。他的逻辑拆开来,放到现在的企业竞争里,简直是“竞品人才防御战”的教科书:
1.“敢造假”=“有胆识+有脑子”
普通人连伪造官员书信的胆子都没有,这人不仅敢造,还敢去见太守,说明他要么有急智(能圆谎),要么有野心(想靠捷径谋出路),这种人不是“庸才”,是“能用但需要管的才”;
2.“惩罚不如招安”:小错比流失更可控
这人造假是小错,顶多算“品行有瑕疵”;但要是把他逼急了,让他跑去金国或其他势力,帮对手出谋划策,那就是“大患”。就像现在企业里,员工犯了“擅自改方案”的小错,开除他可能让他去竞品那,反而不如留着他,让他把才华用在自己项目上;
3.“给官=上枷锁”:用利益绑住人才
给个官不是“奖励”,是“用编制套住他”——有了官身,他就不会轻易跑路(毕竟有稳定收益了),还能被朝廷盯着,不怕他搞小动作。就像现在公司给核心员工“股权激励”,不是白给,是让他“不想走、不能走”。
二、评注里的“反面教材”:韩、范放跑张元李昊,给对手送了“顶级军师”
冯梦龙评注里说的张元、李昊案例,刚好跟秦桧形成对比——把“有才华的人逼到对手那边”,最后自己吃大亏,完美印证了秦桧“招安”的合理性。韩、范俩人手握“人才”却不用,反而把人推给对手,成了“北宋版的人才流失惨案”。
这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有个程序员提出了“优化算法”的方案,领导觉得“太激进”没采纳,结果程序员被竞品挖走,帮竞品搞出了更牛的功能,反过来抢占自己的市场——“放走人才”从来不是“少个人干活”,是“给对手添个强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