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案例2:职场“储备干部下一线”:跑半年业务,管团队时不犯“想当然”错
某互联网公司招了批“管培生”,HR总监没让他们待在总部学“战略规划”,反而安排他们去一线跑业务:
-跟着老销售去见客户,听客户说“你们的产品操作太复杂”;
-去客服部轮岗,接用户电话,记“用户最常问的3个问题”;
-甚至去仓库帮忙打包,知道“物流延迟会导致客户退货”。
其中一个管培生小李,把半年里记的“客户痛点”整理成报告,建议“简化产品操作流程、在APP里加‘常见问题’模块”,被老板采纳后,客户投诉率降了40%。后来小李当部门经理,从不瞎定KPI,比如知道“销售跑偏远客户要多花2小时”,就把“偏远地区客户的考核周期延长”——这跟朱元璋让太子看农家疾苦一样:一线体验过,才懂“下面的人难在哪”,管团队才不会“拍脑袋”。
二、实战化记录:每天记一事,比读10本管理书管用
张昭建议的“每天记一事、每月复盘、当面提问”,核心是“拒绝空谈,抓实战细节”——不是让皇子们背“治国大道理”,是让他们记“具体的人和事”,比如“今天见了个卖粮的,他说粮价涨了3倍”“今天看了个河堤,有个地方快塌了”。记得多了、问得多了,自然就懂“粮价涨会饿死人,河堤塌会淹庄稼”,也就懂“该咋解决”。
这放现在,就是企业让“储备干部每天写‘一线问题日志’”,职场让“新人每天记‘工作错题本’”——别小看“记一事”,比读《管理学原理》有用多了:理论是“别人的经验”,记下来的实战细节,才是“自己的本事”。
当代案例1:家族企业“每日实战日志”:儿子记3年,接手工厂不慌
某制造工厂老板老郑,让儿子小郑从“车间助理”做起,要求他每天记“日志”,就记一件事:
-今天车间里“机器坏了1小时,导致30个零件没做出来”,得记“为啥坏(老化)、咋修的(找师傅花了200块)、下次咋防(每周检查)”;
-今天工人“老王请假,没人顶替他的岗位”,得记“老王负责啥(组装)、能不能让其他人学(让小李跟着老王学了2天)”。
小郑记了3年,日志攒了10本,里面全是“机器维修、员工调度、原料采购”的实战细节。后来老郑退休,小郑接手工厂,遇到“机器老化”“员工请假”的问题,直接翻日志找办法,一点不慌;甚至还根据日志里记的“原料浪费多”,优化了采购流程,一年省了50万——这就是张昭“每日记一事”的威力:实战细节记多了,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字典”,比啥理论都管用。
当代案例2:职场“新人错题本”:每天记一个错,半年成业务骨干
刚入职的销售小王,主管让他每天记“错题本”,就记一个“今天哪里错了”:
-今天见客户,说“我们的产品最便宜”,客户却走了——记“客户更在意质量,别说‘最便宜’,要说‘能用3年’”;
-今天给客户发方案,没附案例,客户没回复——记“方案里要加‘其他客户用了我们产品,成本降了20%’的案例”。
小王记了半年,错题本里有60多个“销售坑”,每次见客户前都翻一遍,慢慢就摸透了“客户想听啥、不想听啥”。半年后,小王的业绩从“垫底”冲到“前三”,成了业务骨干——这跟张昭“按月检查提问”一样:把实战里的错记下来、改过来,比天天学“销售话术”管用多了。
三、反面教材:只学理论不碰实战,再牛的继承人也会翻车
明宗没听张昭的,让皇子们只学“排场”不学“实战”,最后翻车;放现在,也有不少“继承人”栽在“只懂理论不懂一线”上——比如富二代只学MBA,没下过基层,接手公司后瞎定政策;管培生只待在总部,没跑过业务,管团队时被员工吐槽“不懂装懂”。
当代反例:富二代学MBA后“空降”,瞎改流程把工厂搞乱
某服装厂老板的儿子小吴,留学读了MBA,回来直接当“总经理”,没去过车间一天,就开始“改革”:
-学MBA里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工人“每做一件衣服,填3张报表”,工人没时间干活,产量降了20%;
-学“品牌升级”,把衣服价格涨了50%,却没考虑“老客户都是打工族,买不起”,销量跌了30%。
不到半年,工厂就亏了100万,老吴只能重新出山,把小吴调去“管后勤”——这就是“没接地气、没记实战”的坑:理论学得再牛,没摸过一线的“温度”,就是“纸上谈兵”,改的政策只会坑了自己人。
四、核心启示:培养“继承人/新人”,记住2个“古代黄金法则”
不管是企业培养接班人、家族传承,还是职场培养新人,想避开“纸上谈兵”的坑,就学子高宗和张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