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亮&苏轼&章纶&姚夔:“待外使别无措”,抓“关键人/规矩”比“要么纵容要么硬刚”更得体
陈希亮:治译者“敲山震虎”,服于阗
于阗使者入朝,路过秦州时,经略使用宾客之礼招待他。可这使者极其傲慢,在秦州停留一个多月,毁坏驿站的器物,还纵容手下人到集市上抢夺食物,百姓白天都得关门躲避。
陈希亮听说后,说:“我以前接待过契丹使者,摸清了他们的套路——使者一开始不敢横行霸道,都是翻译在背后教唆。我当时用严厉的法律整治翻译,翻译害怕了,使者就不敢乱动了;何况于阗只是个小国!”
他立刻派教练使拿着符节告诉翻译:“进入我的管辖范围,哪怕有一丝一毫不守规矩,我就斩了你!”还让翻译写下军令状才回来。等使者到了,在庭院里列队下拜。陈希亮让他们在两侧走廊就座吃饭,之后派人护送他们出境,全程没一个人敢喧哗闹事。
苏轼:怼押伴“正礼法”,拒高丽
高丽来宋朝进贡,使者轻视沿途州郡官员。负责陪同的使臣本是当地掌管仓库的小官,却借着使者的势头骄横起来,甚至敢和地方军事长官平起平坐。
当时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派人对陪同使臣说:“远方国家仰慕大宋教化而来,按道理肯定该恭敬顺从。现在使者这么放肆,不是你在背后教唆,他不至于这样!再不收敛,我就上奏朝廷!”陪同使臣害怕了,行为才稍有收敛。
后来高丽使者给官吏送礼物,书信里用“甲子”纪年(不按宋朝年号),苏轼拒绝接受,说:“高丽对本朝称臣,却不使用本朝年号,我怎么敢接受你的礼物?”使者赶紧重新写信,改用“熙宁”年号,苏轼才收下。
章纶:定封号“顺旧俗”,待也先
明朝时,北方的也先杀了自己的君主脱脱不花,自称“大元田盛大可汗”,还派使者来进贡。明英宗让大臣们商议该怎么称呼也先。
礼部郎中章纶说:“‘可汗’是少数民族最尊贵的称号,现在用这个称号称呼也先,不合适(因为他是弑君夺权,不能承认其正统性);但如果只称呼他‘太师’,又怕他觉得受辱而愤怒,进而侵犯边境。不如沿用他部落原来的称号,叫他‘瓦剌王’,这样才比较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姚夔:减礼遇“守旧例”,斥北虏
大同猫儿庄本是北方少数民族来明朝进贡的正规路线。成化初年,有使者想从其他路线入境(边批:不能开这个先例)。明宪宗因为守边大臣的上奏,答应了这个请求。
礼部尚书姚夔(谥号文敏)上奏,请求把对这个使者的宴会、赏赐等礼仪全部简化。使者很不高兴,姚夔告诉他:“按旧例,北方使臣进贡都走正规路线,朝廷会用隆重礼仪接待。现在你从小路来,我们怀疑你不是北方部落的正式首领,所以只能按对待其他地方使臣的标准接待你。”使者听后再也没话说。
冯梦龙点评:四位大臣都掌握了对待外来使者的核心分寸!
陈希亮抓准“翻译是教唆者”的关键,用严惩翻译震慑使者;苏轼守住“称臣必用本朝年号”的礼法,同时压制陪同使臣的气焰;章纶平衡“不承认僭越称号”与“避免边境冲突”,沿用旧部落称号;姚夔坚持“按路线定礼遇”的旧例,不纵容使臣破坏规矩。他们的做法虽不同,但都守住了朝廷的体面,又没激化矛盾,真正做到了“有礼有节”。
四位大臣的智慧,在于看透“驭外使的核心是‘立规矩、抓关键’”:不盲目讨好纵容,也不无故强硬对抗,而是找到问题关键(如翻译、陪同官)或坚守核心规矩(如年号、路线),用针对性的办法确立朝廷立场。很多时候,面对态度傲慢或不合规的外来者,先明确自身的规矩和底线,再抓准对方的关键环节(如传话人、漏洞),才能既维护体面,又妥善处理关系。
【管理智慧】
一、陈希亮:治于阗使者,抓“译者挑事”,一根绳捆住乱源
于阗使者来朝,路过秦州时,当地经略使拿客礼招待,结果使者飘得没边:在驿站住了一个多月,砸坏家具,还让手下人去街上抢吃的,老百姓白天都不敢开门。陈希亮听说后,一点不慌:“我以前招待过契丹使者,早摸透了——这些使者一开始不敢横,全是翻译(译者)在背后教坏的!我当时把翻译按规矩严惩,翻译怕了,使者立马老实;于阗这么个小国,还治不了?”
他立马派教练使拿着符节找于阗翻译,撂下狠话:“进了我秦州的地盘,敢有半点不守规矩,我直接斩了你!” 还让翻译写了军令状才放回去。等使者到了,一改之前的嚣张,对着陈希亮在庭院里跪拜。陈希亮也不刁难,让他们在两廊坐下吃饭,之后一路护送出境,没一个人敢闹事。
核心逻辑:不跟使者硬刚,抓“挑事的中间方”
使者横,根源在“译者想刷存在感、挑事邀功”,要是直接骂使者“没规矩”,只会让对方觉得“秦州欺负小国”,反而更横;而拿译者开刀,既断了“挑事的源头”,又没直接打使者的脸——翻译怕了不敢教坏,使者没了“靠山”,自然老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