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案例:外企代表嚣张,搞定“挑事助理”就稳了
某企业跟外企谈合作,外企代表一来就摆架子:开会迟到、打断我方发言,还让助理在旁边阴阳怪气“你们这方案太初级”。我方项目经理摸出规律:代表本来挺客气,全是助理在旁边煽风。
于是项目经理找机会单独跟助理聊:“我们是来谈合作的,不是来比高低的——你要是觉得方案有问题,咱们一条条提,合理的我们改;但要是再像刚才那样插话挑事,我只能跟你老板反馈‘你影响合作氛围’了。” 助理怕丢工作,之后再也不敢多嘴;外企代表没了“帮腔的”,态度也软了,合作顺利推进。
二、苏轼:怼高丽使者,管“押伴纵容”+守“年号规矩”,双管齐下防越界
高丽使者来进贡,不仅对州郡官员态度傲慢,连随行的“押伴使臣”(我方负责陪同的人)也飘了——这些押伴的本是当地管仓库的小官,却借着使者的势耍横,甚至敢跟当地的钤辖(军事官员)平起平坐。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直接派人警告押伴使臣:“高丽是仰慕咱们大宋才来进贡,按道理该恭恭敬敬。现在他们这么嚣张,不是你在旁边撺掇,他们敢吗?再不改,我直接上奏朝廷!” 押伴的怕了,立马收敛。
后来高丽使者给官吏送礼物,书信上写的是“甲子”(自己的年号),没按大宋的年号(熙宁)。苏轼直接把礼物退了,说:“高丽对我大宋称臣,却不用我朝的年号,这礼物我不敢收。” 使者赶紧改书信,用了“熙宁”年号,苏轼才收下。
核心逻辑:管好转介方(押伴),守住自己的规矩(年号)
押伴使臣纵容,等于“给外人递刀”,先管住他们,使者没了“内应”,自然没底气横;年号是“臣属对宗主国的规矩”,退回去不是刁难,是让对方知道“该守的底线不能破”——既没失礼,又没让对方越界。
当代案例:外贸客户耍横,怼代理+守合同,客户乖乖配合
某外贸公司跟东南亚客户合作,客户总以“货期慢”为由压价,还让本地代理在中间说“你们不降价,客户就找竞品”。外贸经理先找代理:“合同里写了货期,我们没违约;你要是再帮客户乱提要求,以后咱们的代理佣金就按合同扣。” 代理怂了,不再传话;接着经理跟客户说:“货期按合同来,降价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帮你优化清关流程,节省时间成本——要是你坚持违约换供应商,我们按合同要违约金。” 客户一看代理不帮腔、我方守规矩,只好按原合同来。
三、章纶:给也先定称呼,按“部落旧号”,不捧不踩刚刚好
明朝时,北方的也先杀了自己的主子脱脱不花,自称“大元田盛大可汗”,还派使者来进贡,想让明朝承认这个尊号。皇上让大臣们商量“该怎么称呼也先”,礼部郎中章纶说:“‘可汗’是少数民族里最高的尊号,也先本来只是瓦剌的首领,给他称‘可汗’,太高了不合适;但要是只称‘太师’(之前的称呼),又怕他觉得没面子,反过来骚扰边境。不如按他部落的旧号,称‘瓦剌王’,既符合他的实际身份,又给了他尊重,这样最得体。” 皇上听了,就按这个称呼回复也先,也先果然没挑事。
核心逻辑:不按对方的“野心”定称呼,按“实际身份/旧例”来
也先自称“可汗”,是想拔高自己的地位,要是顺着他,等于承认他“能统领所有部落”,以后更难管;要是压得太低,又会激化矛盾。按“瓦剌王”称呼,既没满足他的野心,也没轻视他,刚好卡在“合理”的位置,让他没理由闹。
当代案例:合作方想抢高头衔,按“实际职位”称呼,不捧杀
某合作方的区域经理,新上任后想让我方称他“亚太区总裁”(实际只是负责华南区),还在名片上印了这个虚头衔。我方商务对接时,没按虚头衔叫,而是按他的实际职位“李经理”称呼,还在邮件里写“尊敬的李经理,关于华南区的合作事宜……” 对方问“怎么不叫总裁”,我方笑着说:“我们按贵公司官网公示的职位称呼,要是官网更新了,我们立马改。” 对方没辙,之后也不再提虚头衔——既没得罪,又没捧杀,守住了“按实际来”的规矩。
四、姚夔:待偏路北虏,降“宴赏规格”,按规矩定待遇
大同的猫儿庄,本是北方虏人来进贡的正路。成化初年,有虏人使者没走正路,从别的路来了,守边大臣上奏皇上,皇上一时心软同意接待。礼部尚书姚夔(谥号文敏)赶紧上奏,建议“宴赏一切按低规格来,别按正路的大礼”。虏使不高兴,姚夔直接跟他们说:“按老规矩,迤北使者进贡都走正路,朝廷才用大礼招待;现在你们从小路来,我们没法确认是不是正经的迤北头目,只能按普通使者的规格来——要是下次走正路,我们照样用大礼。” 虏使听了,再也没话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