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除隐患别硬来”,用“借事导流”比“直接对抗”更稳妥
永乐年间,朝廷把归降的少数民族部众大多安置在河间、东昌等地。这些人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变得骄横凶悍、不服管教。
后来也先入侵明朝时,这些归降部众都想趁机作乱,差点引发大规模变乱。到了朝廷要派兵征讨湖南、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等地盗贼的时候,于谦(谥号肃愍)上奏朝廷,建议挑选归降部众里有号召力的首领,给他们丰厚的赏赐,让他们率领部众随军出征。
等到平定盗贼的战事结束后,于谦又上奏朝廷,请求把这些归降部众留在当地驻守。就这么一来,几十年积累的隐患,悄无声息地被消除了。
冯梦龙点评:用了郭钦“迁徙戎狄”的思路,却让对方毫无察觉,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手段!
要是直接派兵镇压或强制迁徙这些归降部众,很可能激化矛盾,引发叛乱;可放任不管,又会让隐患一直存在。于谦却换了个思路——借“征剿盗贼”的机会,把潜在的不稳定力量“派出去”,再以“留驻”的名义让他们“不回来”。既没引发冲突,又彻底解决了几十年的积患,比硬邦邦的打压或迁徙高明太多。
于谦的智慧,在于看透“归降部众的隐患是‘闲而骄悍’,核心是要‘合理安置、分散力量’”:他不盯着“怎么压制他们”,而是找个正当理由(随军出征)让他们离开原地,再用“留驻”的方式把他们分散在各地,从根本上消除了集中作乱的可能。很多时候,面对不好直接处理的隐患,别只想着“对抗”,找个合适的事由把隐患“导流”到其他地方,反而能悄无声息地解决问题。
【管理智慧】
一、于谦的“分流逻辑”:不硬压不驱逐,用“委以重任”让隐患“自移”
于谦没选“派兵镇压降虏”或“强行把他们迁走”,核心是摸透了“隐患群体的死穴——硬压会逼反,硬迁会记恨,不如让他们‘觉得被重用’,主动离开”。这些降虏之所以骄横,一是“人多势众没处发力”,二是“觉得朝廷没把他们当回事”;而“让他们随军征剿”,等于给了他们两个台阶:
-面子上:“朝廷信得过我们,才让我们带兵打仗”,满足了他们的荣誉感;
-实际里:远离了原来的聚居地,没了“抱团作乱”的基础,还能靠打仗挣功劳;
最后“留驻当地”,更是把“隐患”直接变成了“驻守力量”——既没流血,没结仇,还解决了几十年的麻烦,这就是评注说的“用郭钦徙戎之策而使戎不知”:像迁徙外族消除隐患,却让对方没觉得是“被流放”,反而以为是“被重用”。
放到现代场景(企业处理不服管群体、社区化解闲散人员风险、机构分流潜在麻烦),这个逻辑就是“遇到‘人多势众难管’的隐患,别硬刚,先给‘任务’再给‘好处’,让他们主动离开矛盾地,隐患自然就散了”。
当代案例1:企业老员工不服管,借新业务分流,既保面子又解内耗
某传统制造公司有几个“老资格销售”,跟着老板干了十几年,资历比新上任的销售总监还老,总在团队里挑事:要么跟总监对着干,要么教唆新人“别太拼,老板不敢开我们”,搞得团队内耗严重。HR本来想“按绩效裁人”,又怕老板念旧情,还怕其他老员工不满。
销售总监学于谦的思路,跟老板提议:“咱们不是要开拓西南新市场吗?这几个老销售人脉广、经验足,派他们去牵头,给他们‘西南区域负责人’的头衔,再给‘超额利润20%提成’的政策——他们去了新市场能发挥价值,咱们也能解决内部矛盾。” 老板立马同意。
这几个老销售一听“当负责人、拿高提成”,觉得“老板还是重视我们”,高高兴兴去了西南。结果他们在新市场半年就打开局面,签了好几笔大单;公司内部没了挑事的,新总监也能顺利推进改革。要是当时硬裁人,不仅会让老板为难,还会让其他老员工觉得“公司卸磨杀驴”,反而更抵触——于谦的“委以重任”,在当代就是“给老员工面子和好处,让他们主动离开矛盾地,双赢”。
当代案例2:社区闲散青年易闹事,借志愿服务分流,变隐患为帮手
某老社区有一群十八九岁的“闲散青年”,没工作没上学,总在小区里晃悠:要么在篮球场跟人抢场地吵架,要么在楼下抽烟扔垃圾,居民们都怕他们闹事。社区居委会本来想“联系派出所警告”,又怕把关系搞僵,反而让他们更叛逆。
居委会主任学于谦的招,搞了个“社区青春服务队”:
1.给头衔:选几个有号召力的青年当“队长”,负责组织活动;
2.给实在好处:参与服务(比如帮老人买东西、巡逻小区、整理杂物)每次给20元“交通补贴”,月底评“优秀志愿者”,还能推荐去社区合作的超市当收银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