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轸:“遇忙乱别盲从”,用“抓根本+巧应对”比“瞎折腾”更高效
汪应轸在武宗南巡时,曾和翰林院的舒芬等人一起上奏劝谏,结果被当庭杖打,差点丢了命,后来被派到泗州当知府。
泗州的百姓很懒惰,不懂种地养蚕。汪应轸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劝大家耕地,还拿出官府的钱,从湖南买了桑树苗,教百姓种桑树。又招募了一些会养蚕的妇女,教当地人养蚕缫丝,帮百姓找生计。
没过多久,邮差快马传来消息:武宗的车驾快要到泗州了。其他州县的官员都慌了神,忙着四处抓人、筹备物资,老百姓吓得关门逃跑。只有汪应轸镇定自若,一点不急着动手。有人问他为啥不准备,他说:“我平时跟百姓相处得好,他们信我。就算皇帝真来了,需要的费用,早晚之间就能向百姓借到、凑齐。现在皇帝来的时间没定,要是仓促筹备,到处摊派费用,官吏们肯定会趁机捞好处。万一钱凑齐了,皇帝却没来,这不白折腾百姓吗?”
其他州县雇了上千个举火把的差役,等了一个月,还有人冻饿而死。汪应轸却让人把火把绑在榆柳树上,安排一个人管十支火把。等皇帝车驾夜里经过泗州时,火把队伍整整齐齐,反而比其他地方做得还好。
当时皇帝身边的宦官在路上络绎不绝,仗着身份到处索要财物,贪得无厌。汪应轸琢磨着“宦官们表面嚣张,其实心里胆小,能用威严震慑住”,就带领一百个身强力壮的士兵,在河边排列好,大声应答的声音传遍远近。宦官们又惊又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汪应轸指挥手下人赶紧拉着船走,一会儿就驶出了泗州地界,避开了宦官的纠缠。
后来又有宦官来泗州,汪应轸先严肃震慑,让他们不敢私自索要,之后又以礼相待。这些宦官都埋怨之前来的人“不懂事”,反而特别感激汪应轸。
武宗到南京后,下旨让泗州选几十个擅长唱歌跳舞的美女送过去。这其实是之前记恨汪应轸的宦官,故意出难题刁难他。汪应轸上奏说:“泗州的妇女都很朴实,不懂歌舞,而且最近很多人逃难去了,实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我之前招募了一些会养蚕的妇女,如果陛下能把她们召进宫中,让她们教宫女养蚕,对推行仁政、教化百姓反而有好处。”武宗看了奏折,就下令停止选美女了。
不跟风瞎折腾,对百姓“先谋生计再应差”,对强权“刚柔并济巧应对”,既护了百姓,又没违皇命,太会办事!
要是汪应轸像其他州县那样“盲目筹备”,泗州百姓肯定会被折腾得苦不堪言;要是对宦官“一味妥协”,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要是硬怼“不选美女”,又可能被安上“抗旨”的罪名。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百姓,先帮他们谋生计、赢信任,再从容应对差事;对宦官,用“威严震慑+事后礼遇”拿捏分寸;对选美女的刁难,用“荐桑妇助教化”的理由巧妙化解,每一步都既守住底线,又解决问题。
汪应轸的智慧,在于看透“应对差事的根本是‘不害百姓’,对付强权的关键是‘刚柔并济’”:他不被“皇帝要来”的恐慌裹挟,先稳住百姓生计;不被宦官的嚣张吓住,用“震慑+礼遇”双管齐下;不被“选美女”的刁难困住,用“贴合教化”的理由转危为安。很多时候,面对突发任务或恶意刁难,别只想着“按别人的节奏走”,先抓住核心目标(如护百姓、守原则),再找灵活的应对办法,反而能更稳妥地破局。
【管理智慧】
一、治泗州:不搞“形象工程”,用“实干补短板”——帮百姓端稳饭碗才是真政绩
汪应轸没一到任就搞“修路建牌坊”的面子工程,反而盯着“百姓不会农桑”的穷根——泗州百姓懒,不是天生懒,是没技能、没门路;他掏公款买桑苗、请桑妇,等于“送技能+送门路”,让百姓能靠种地养蚕赚钱,自然愿意跟着干。
这就像“现在驻村书记帮村民搞产业,不搞‘打卡拍照’的花架子,而是找适合当地的作物,教技术、找销路”——百姓能赚到钱,才会信你、跟你干,不然再喊口号都是白搭。
当代案例:驻村书记帮云南山村种咖啡,从“不会种”到“卖断货”
云南某山村以前只种玉米,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驻村书记小李来了后,没搞“强制改种”,反而先做三件事:
1.找路子:跑遍周边咖啡产区,发现当地气候适合种“小粒咖啡”,还联系到咖啡厂签“保底价收购”协议;
2.教技术:从省里请咖啡专家,蹲在地里教村民“怎么育苗、施肥、摘果”,还编了“大白话技术手册”;
3.解难题:掏村集体的钱买咖啡苗,免费发给愿意种的村民;怕村民担心“卖不出去”,承诺“卖不掉的我帮着找电商卖”。
结果第一年就有20户村民种咖啡,每户多赚了3万块;第二年全村都跟着种,咖啡厂上门收果,还被电商平台盯上,做成“助农咖啡”卖断货——要是小李当时硬搞“改种指标”,村民肯定抵触;先帮着打通“种-收-卖”的全链条,百姓自然愿意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