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庞参的“解读能力”:能看懂“行动背后的需求”,才是真的“懂民生”
庞参能看懂任棠的暗示,不是靠“猜”,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当太守该解决啥问题”——刚上任就琢磨“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看到“水”会想到“清廉”(百姓怕贪官),看到“薤”会想到“强宗”(百姓怕被欺负),看到“抱儿孙”会想到“恤孤”(百姓怕弱势群体没人管)。
要是换个“只想当官不想做事”的太守,可能只会觉得“任棠在装疯卖傻”,根本看不懂这些暗示——能解读行动暗示的核心,是“你心里有对方的需求”。
当代案例:企业HR用“摆离职报告+员工访谈记录”,暗示“要涨薪+改善福利”
某互联网公司最近离职率特别高,HR小李知道是“工资太低、没加班费”导致的,可直接跟老板说“要涨薪”,老板肯定会说“公司没钱”。
小李没硬说,而是把“近三个月的离职报告”(上面写着“薪资低于行业水平”“加班没报酬”)、“员工访谈记录”(员工说“想多赚点钱,不想天天白加班”),整理好放在老板桌上,还附了一张“行业薪资对比表”。
老板看了后,没等小李说,就召集管理层开会:“现在离职率太高,得涨薪,加班费也得补上,不然没人干活了。” 小李之所以能让老板主动行动,是因为她知道“老板最怕没人干活、影响公司运转”,所以用“离职报告、访谈记录”这些行动证据,戳中了老板的“需求痛点”——就像庞参知道“百姓怕啥”,所以能看懂任棠的暗示。
三、核心启示:想提建议/懂需求,学任棠和庞参的“行动法则”
1.想给别人提建议?别直说,用“行动摆证据”
不管是对领导、同事还是朋友,别一上来就说“你该咋做”,而是把“事实、数据、具体场景”摆出来:
-想让朋友别熬夜?别直说“你别熬夜了”,而是把“熬夜会脱发、伤肝”的文章截图发给他,再拍一张自己的黑眼圈照片;
-想让同事别拖延?别直说“你快点做”,而是把“项目截止日期”“延误后的处罚”打印出来,放在他桌上。
行动证据比说教更有说服力,还能避免尴尬。
2.想懂别人的需求?别只听嘴说,看“行动背后的潜台词”
别人的需求往往藏在“没说出口的行动”里:
-伴侣总把“空的护肤品瓶子”放在梳妆台上,不是忘了扔,是在暗示“该买新的了”;
-员工总在茶水间抱怨“咖啡太难喝”,不是真的挑剔咖啡,是在暗示“想改善办公福利”。
心里装着对方的需求,才能看懂这些“行动潜台词”。
【原文】庞参
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仲达先到候之,棠不交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儿孙,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仲达曰:“彼欲晓太守耳。水者,欲吾清;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叹息而还,自是抑强扶弱,果以惠政得民。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