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鞅:不管是家族还是个人,“攒口碑”要靠代代守、自己挣,光吃老本早晚会凉
晋国的士鞅逃到秦国后,秦伯(秦国国君)问他:“晋国的大夫们,哪家会最先衰败灭亡啊?” 士鞅回答:“大概是栾氏吧!”
秦伯接着问:“是因为他们家太奢侈放纵了吗?” 士鞅说:“对,但情况没这么简单。栾黡(栾氏现任家主)虽然奢侈得没边,但他自己说不定还能保住命;真正要出事的,会是他儿子栾盈这一辈!”
秦伯好奇:“这又是为啥?” 士鞅解释:“栾盈的爷爷栾书(谥号武子),当年可是个有德行的人,老百姓都记着他的好 —— 就像周朝人怀念召公,连他曾靠过的甘棠树都舍不得砍,更别说他的后代了!现在栾黡还活着,可等他死了,栾盈的品行根本没让百姓记住好处,爷爷栾书留下的好名声也早就被忘光了,而栾黡自己造的孽、结的仇却会彻底暴露出来。到那时候,栾氏就撑不住了!”
秦伯听完,觉得士鞅这话太有见地了,说得特别在理。
士鞅看家族兴衰,不盯 “当下奢侈”,盯 “口碑传承”,眼光太毒!
别人只看到栾氏 “奢侈” 这个表面问题,士鞅却看透了 “家族存续的核心是百姓口碑”:栾书攒下的 “德望”,就像给栾氏买的 “保护伞”,哪怕栾黡败家,这把伞还能暂时挡一挡;可等栾盈接手,“保护伞” 早被栾黡败光了,自己又没本事再攒新口碑,之前结的仇、欠的债全都会找上门,不灭亡才怪。
这种 “看家族不只看一代人,看口碑能不能传下去” 的思路,比只抓 “奢侈” 这种单点问题,要深刻得多。
士鞅预判栾氏的逻辑,放到现在也一样:不管是家族传承、企业经营,还是个人发展,“老辈的好名声” 只能当 “敲门砖”,不能当 “铁饭碗”。
家里长辈有威望,自己要是不争气、搞砸事,早晚把好名声败光;
企业靠老品牌火过,要是不创新、不维护客户信任,老客户早晚会走;
个人靠一次成绩获得认可,要是后续不持续努力,之前的光环很快会褪色。
就像栾氏,爷爷攒的德望撑不住爸爸败家、儿子无能,最后只能走向灭亡。记住:“吃老本” 的日子长不了,只有自己持续 “攒口碑、做实事”,才能稳得住。
【管理智慧】
一、士鞅的“恩德护短逻辑”:前辈攒的“口碑老本”,能帮二代扛住小作妖
士鞅说栾黡“犹可以免”,核心是看透了“前辈恩德的缓冲作用”——栾书当年办了不少好事,老百姓记着这份情,就算栾黡骄奢点,大家也会先忍一忍,觉得“他爹那么好,儿子就算差点,也不至于太过分”。这就像现在的家族企业,第一代创始人攒下“诚信靠谱”的口碑,第二代就算偶尔决策失误、脾气差点,老客户也会给“看在老老板的面子上”再给次机会,不会立马翻脸。
但这份“口碑老本”有保质期,不是能啃一辈子的——就像面包放久了会坏,前辈的恩记得久了会淡,一旦二代作妖太狠,或者三代接不上,老本迟早会被啃光。
当代案例1:家族超市“创始人口碑护二代,老客户忍了三年”
小区门口的“老周超市”,是周爷爷开的,当年他卖东西从不缺斤少两,还总给老人孩子抹零,街坊邻居都认他。后来周爷爷老了,把超市交给儿子小周管。小周接手后,开始“耍小聪明”:蔬菜稍微不新鲜也照卖,偶尔还会少给几毛钱的货,有邻居提意见,小周还不耐烦:“嫌不好别买!”
但街坊们看在周爷爷的面子上,没立马换超市——张阿姨说“老周当年帮我扛过米,小周就算差点,我再忍忍”;李叔说“超市开了二十年,看在老周的情分上,别太计较”。就这么忍了三年,直到小周把过期牛奶卖给孩子,家长们彻底爆发,都去了对面的新超市,“老周超市”最后只能关门。这跟栾黡靠栾书恩德“免祸”一样:前辈的口碑能帮二代扛一时,但扛不住一直作妖。
当代案例2:职场“前辈光环护下属,领导给了三次机会”
公司的小王,是部门老领导陈姐带出来的。陈姐在公司干了十年,项目做得好,还帮过不少同事,领导们都给她面子。小王跟着陈姐时,还算踏实,陈姐退休后,小王开始“摆谱”:提交的方案总漏细节,开会还总迟到,领导找他谈话,小王还说“陈姐以前都没这么严”。
领导看在陈姐的面子上,没直接批评,反而给了他三次补方案的机会——第一次帮他改细节,第二次提醒他别迟到,第三次还派老同事帮他梳理流程。可小王还是没改,最后领导没办法,把他调到了后勤岗。这就是“前辈恩德的缓冲”:别人会看在前辈的情分上给机会,但不会一直纵容,自己不成长,迟早会被淘汰。
二、士鞅的“怨债传承逻辑”:二代造的“烂账”,迟早要三代来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