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张咏:遇“恐慌型谣言”,别慌着“辟谣”,先“破恐慌行为+抓造谣源头”
宋真宗时期,西京(洛阳)流传着一个恐怖谣言:有个像席帽(古代一种宽檐帽)的怪物,晚上会飞进老百姓家里,还能变成狗或狼的样子咬人。民间吓得不行,每天晚上都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躲在屋里最深处,还拿着武器自卫。
后来这谣言传到了京城,老百姓都说“帽妖来了”,整夜哭喊吵闹,人心惶惶。朝廷只好下诏书,悬赏捉拿散布谣言的人。时任应天府知府的王曾却不跟着搞“悬赏抓人造势”,反而下令:“晚上把街巷的门都打开,谁再敢瞎传‘帽妖来了’,立刻抓起来。”结果这么一来,没人敢乱造谣,所谓的“帽妖”也再也没了动静。
张咏:斩“白头翁谣言”!一句话定调,当天就消停
张咏担任成都知府时,当地也传起了谣言:有个白头老翁到处游荡,专门吃小孩。谣言一扩散,家长们都吓得不敢让孩子出门。
张咏立刻召集下属,吩咐道:“去集市商铺里查,谁要是敢大张旗鼓说‘白头翁吃小孩’的事,只要有人作证,就把他抓来。”第二天就抓到了一个散布谣言的人,张咏下令把他在集市上处死。当天,成都的谣言就彻底平息了。
事后张咏说:“谣言之所以能传开,是因为人心恐慌、邪气趁虚而入。妖怪是有形状的,谣言是靠声音传播的。制止谣言的办法,关键在果断处理,不是靠搞迷信、画符念咒来压制。”
延伸案例:隆庆朝“狐精案”:抓假道人,学王曾张咏的硬核操作
明朝隆庆年间,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也闹起了“狐精恐慌”,传言狐精会变各种样子吓人,还导致当地很多人生病。老百姓晚上敲锣巡逻守夜,偶尔看到一只猫、一只鸟,都会吓得疯狂喊叫。
有个道士自称能“收狐精”,卖护身符给老百姓,还真有人说“挂上符就不闹狐精了”。当地太守没信这道士的鬼话,反而下令把他抓起来审问——一审才知道,所谓的“狐精”,全是这道士用剪纸剪出来的假样子,故意吓人骗钱。太守下令把道士用杖打死,从此“狐精”的谣言也立刻消失了。这其实就是学了王曾、张咏“果断破谣言”的智慧。
王曾、张咏的清醒,在于“不被谣言带节奏,抓准‘恐慌源头’下狠手”
别人面对谣言,要么搞“悬赏抓造谣者”的大动作(反而让谣言更受关注),要么怕“辟谣会引发更大恐慌”不敢作为;王曾和张咏却跳出了这个误区:
- 王曾用“开门”破“闭门恐慌”——你说“妖物晚上来”,我偏开门让大家看“根本没妖物”,断了“关门窗躲妖”的恐慌联想;
- 张咏用“当众斩人”破“谣言扩散”——你敢放大话吓老百姓,我就敢公开处置你,让其他人不敢再乱传,从源头掐断谣言传播链。
他们都没纠结“妖物是不是真的”,而是直接针对“谣言引发的恐慌行为”和“散布谣言的人”下手——这才是制止谣言最快的办法。
【管理智慧】
一、王曾的“反恐慌逻辑”:别用“封闭堵谣言”,越堵越慌,开放才是定心丸
为啥西京、开封的谣言止不住?因为官员一慌就搞“封闭”——关城门、禁出行,反而让老百姓更怕:“肯定有大事,不然为啥关城门?”越怕越传,越传越乱。王曾的聪明,就是看透了“谣言的燃料是恐慌,恐慌的燃料是封闭”:你把门打开,大家看见“街上啥都没有,怪物没来”,恐慌自然就散了;再抓几个“带节奏传谣的”,没人挑事,谣言就没了传播的嘴。
这放现在太常见了:比如社区传“有坏人半夜撬门”,物业一慌就锁大门,不让业主晚上出门,结果业主更怕“肯定有坏人,不然为啥锁门”,谣言越传越邪;再比如传“某超市有过期食品”,超市一慌就下架商品、关店自查,反而让大家信“肯定有问题,不然为啥关店”——这些“封闭操作”,全是给谣言“递燃料”,不如学王曾“开放+抓造谣”。
当代案例:“传‘超市过期牛奶致病’,超市关店自查,官方开放检测,谣言凉透”
去年有个超市,有人传“买了他家牛奶的人都拉肚子,牛奶是过期的”,还拍了张“过期标签”的照片。超市一慌,立马把所有牛奶下架,还关店自查,结果顾客更信“肯定有问题”,甚至有人说“超市想销毁证据”,谣言越传越广,连隔壁小区的人都不敢去这家超市了。
当地市场监管局一看不对,直接派人去超市,当着顾客的面检测牛奶:“所有批次牛奶都没过期,拉肚子的人是吃了别的东西,那张过期标签是P的!”还把检测报告贴在超市门口,又在官微上发了造谣者的调查结果——是个竞争对手雇人编的。超市重新开门,牛奶上架,顾客也回来了——这就是“封闭=恐慌,开放=定心”:别搞“关店躲着”,公开查、公开说,谣言自然站不住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