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愿&余玠:古代“战略布局大神”!一个筑城锁突厥,一个纳贤守四川
张仁愿:60天筑三座城,让突厥不敢越山半步
唐朝时,朔方军和突厥以黄河为界。有一次,突厥首领默啜率领全部兵力向西攻打突骑施,朔方军总管张仁愿趁机请求朝廷:“趁突厥后方空虚,夺取漠南地区,在黄河北岸筑三座受降城,三座城首尾相连,就能断绝突厥向南入侵的道路。”
朝廷批准后,张仁愿仅用60天就建成了三座城:以佛云祠为中心城,东西两座城距离中心城各400多里,都建在交通要道上;还在牛头朝那山北边设置了1800个烽火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从那以后,突厥再也不敢越过这座山来打猎放牧,唐朝的北方边境彻底安稳下来。
可惜现在这三座城都成了荒土,实在太可惜了!
余玠:建“人才招待所”,靠隐居兄弟守住四川
余玠担任四川统帅时,在官府左边建了一座“召贤馆”,里面的住宿、饮食标准和他自己的帅府一样,专门用来招揽有本事的人。当时播州有对冉琎、冉璞兄弟,隐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前几任统帅都想请他们出山,都被拒绝了。余玠建召贤馆后,兄弟俩竟然主动上门了。
余玠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见面时和他们平起平坐,一点不摆官架子。可兄弟俩住了几个月,啥建议也没提。余玠特意设宴招待他们,亲自作陪。酒喝到兴头上,其他客人都纷纷炫耀自己的本事,冉琎、冉璞却始终一言不发。
余玠心里明白:“他们这是在观察我对待人才的态度到底怎么样!”
第二天,余玠给兄弟俩换了更好的住处,还派人悄悄观察他们。结果发现,兄弟俩整天面对面坐着,用白垩在地上画山川城池的地图,画完站起来就擦掉,啥也不说。
又过了十天,兄弟俩才请余玠屏退其他人,说:“我们承蒙您的厚待,今天想给您提个建议,不知道您有没有想过迁离合州城?”
余玠一下子跳起来,抓住他们的手说:“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就是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兄弟俩说:“四川最险要的地方莫过于钓鱼山,建议把各营寨都迁到那里。如果能选对人驻守,囤积粮食防守,比派十万大军远道征战管用多了。”
余玠特别高兴,立刻秘密上报朝廷,请求破格给冉琎、冉璞封官。最后,他们一共修筑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几座城池,全都依山建堡垒,像棋子一样分布在四川各地,各城之间能互相支援,四川从此才有了稳固的防御,再也不怕外敌入侵。
冯梦龙点评:两人的厉害,在于“不搞短期应付,专做长远布局”
张仁愿不满足于“打赢一次仗”,而是靠三座城、上千烽火台,建了一套“一劳永逸”的防御体系,让突厥几十年不敢来犯;余玠不执着于“自己埋头干”,而是建召贤馆、礼待隐士,靠冉氏兄弟的智慧,把四川从“难守之地”变成“铜墙铁壁”。他们都跳出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用“战略级操作”解决根本问题。
对比张文锦的教训——好战略,还得懂“落地”
嘉靖年间,大同巡抚张文锦也想搞长远布局:在大同镇城北90里筑五座堡垒,迁2500户镇兵去驻守,每座堡垒500户,作为大同的屏障,这本该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可他犯了两个致命错:一是五座堡垒孤零零地建在几百里外,士兵怕被突厥袭击,不愿意去;二是他不搞“配套措施”——没搞屯田让士兵有饭吃,没盖房子让士兵有地方住,没让士兵看到“去驻守的好处”,反而用严苛的法令硬逼士兵去。更倒霉的是,他派去负责这事的贾鉴,还不会体恤士兵,只会硬来,最后激起兵变,贾鉴被杀,朝廷也丢了脸面,多亏蔡天佑及时安抚,才没出更大的乱子。
这说明:再好的战略,要是不懂得“体察人心、做好配套”,也会变成灾难。想做事、想建功,先得明白大家的真实需求,不然再完美的计划也落不了地。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边境难防、地方难守”,别“被动应付”,要“建体系、用人才”
两人破局的核心思路,都抓住了“根本解”而非“表面解”:
1.张仁愿的“体系防御法”:
- 不跟突厥“打游击战”,而是靠“三座城+烽火台”形成“立体防御网”,卡住交通要道,让敌人“想打打不进来,想来来不了”;
- 60天快速建成,既不拖延战机,又能立刻发挥作用,用短期投入换长期安稳。
2.余玠的“人才破局法”:
- 知道自己不懂四川地形防御,就放下身段建召贤馆,用最高规格招揽人才;
- 不急于让冉氏兄弟出主意,而是给足时间观察、信任,最终靠他们的专业建议,建成“山地防御体系”,守住四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