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信&文天祥:南宋“抗元最后的智囊”!提破敌良策却被弃,宋亡真不怪别人
汪立信:襄阳危急时,献上“长江联防”救命策
襄阳被元军围攻,眼看就要失守,汪立信给贾似道写了封急信,提出两条抗元妙计,条条都是“保南宋的最后机会”:
上策:七千里江防,织“联动防御网”
“长江防线不过七千里,咱们内地现在还有七十多万士兵,应该把这些兵全调到长江沿岸,充实边防力量。先淘汰老弱病残,能选出五十万精锐。然后在七千里江防上,每一百里设一个‘屯’(防守据点),每个屯配守将;十个屯归一个‘府’管,每个府设总督统一指挥。特别要害的地方,再翻倍增兵。
平时让士兵驾船在江淮之间巡逻,保持警惕;一旦元军来攻,东西各府立刻互相支援,联络不断——这就像把零散的兵力拧成一股绳,元军想突破都难!”
中策:礼送使者,换“喘息缓冲期”
“咱们把元国的使者关了这么久,一点好处没有,反而给了元军攻打咱们的借口。不如好好招待使者,送他们回去,再答应每年给元国点钱(岁币),先稳住眼前的危机。等边境压力小一点,再慢慢整顿军队、规划防御,总比现在坐以待毙强!”
后来元军将领伯颜攻占建康,看到汪立信的计策,忍不住感叹:“要是南宋真按这办法来,我哪能打到这儿来!”
文天祥:元军南下时,抛出“四镇分权”抗元计
元军大规模南侵,文天祥给朝廷上疏,直指南宋的问题,还提出一套“分权强镇”的抗元方案:
先点问题:朝廷太“软”,没血性
“现在朝廷满脑子都是‘妥协、牵制’,根本没有‘强硬反击’的决心!请陛下杀了叛徒吕师孟(当时投降元军的官员),用他的血祭鼓,提振将士们的士气——再这么软下去,南宋就真没救了!”
再给方案:分四镇,让地方“自主抗元”
“南宋之所以这么弱,就是因为学宋朝初年的做法,削弱地方兵权、集中管理郡县。虽然避免了地方叛乱,可一旦敌人来攻,一个州破了、一个县残了,整个中原都保不住,现在后悔也晚了!
不如把天下分成四个‘抗元重镇’,每个镇设都督全权指挥:
1.把广西划入湖广,在长沙设镇,负责夺取鄂州;
2.把广东划入江西,在隆兴(今南昌)设镇,负责夺取蕲州、黄州;
3.把福建划入江东,在鄱阳设镇,负责收复江东;
4.把淮西划入淮东,在扬州设镇,负责守住两淮。
让每个镇地盘够大、兵力够多,有实力对抗元军。约定时间一起进攻,只许进不许退,日夜谋划收复失地。元军要防守的地方多了,兵力必然分散,疲于奔命;咱们民间的豪杰再趁机从元军后方偷袭,这样一来,打退元军根本不是难事!”
冯梦龙点评:南宋不是亡于元军,是亡于“不用贤才”
靖康之变时,有李纲这样的抗金名相不用,反而用黄潜善、汪伯彦这样的投降派;咸淳年间,有汪立信这样的防御专家不用,反而信贾似道这样的奸相;德佑年间,有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不用,反而靠陈宜中这样的庸官。
说到底,南宋不是被金国打衰的,是自己把自己搞衰的;不是被元国灭亡的,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管理智慧】
汪、文二人的厉害,在于“看透了南宋的‘软’,找对了抗元的‘硬招’”
汪立信没只喊“守长江”,而是给出“屯+府”的联动方案,把“散兵”变成“联防军”,让元军“打不透、绕不开”;文天祥没只骂“朝廷软”,而是提出“分四镇”的分权策略,把“弱郡”变成“强镇”,让南宋有“能抗元的拳头”。两人都跳出了“朝廷只能靠中央兵”的局限,可惜遇到的是“只懂妥协、不懂实干”的掌权者,再好的策也成了废纸。
一、核心逻辑:破解“敌强我弱、中央无力”,别“死抱集权”,要“联防联动+分权强兵”
汪立信、文天祥的破局思路,都抓住了南宋的“致命弱点”——中央兵力弱、地方没实权,所以给出了针对性方案:
1.汪立信的“联防逻辑”:不依赖中央孤军防守,而是把长江防线拆成“分层管理的防御单元”,靠“局部守、全局联”的方式,用有限兵力织成“防不住的网”;
2.文天祥的“分权逻辑”:不害怕地方权力大,反而主动给地方“地盘+兵权”,让每个镇都成“抗元根据地”,靠“多点进攻、分散敌力”的方式,让元军“顾此失彼”。
这就像现在公司面对“大竞品打压、分公司没活力”,要么搞“分公司联动促销”(类似联防),要么给分公司“自主决策权”(类似分权),而不是让总部单打独斗。
二、核心启示:遇“整体弱、局部散”的危机,别“死抓集权”,要“搞联动+放权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智囊里的管理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