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战术协同训练。以班为单位,演练进攻、防御、撤退的基本队形和配合。重点推行“三三制”进攻队形雏形——虽然装备达不到要求,但先灌输分散、配合、交替掩护的理念。龙牙和神枪队的老兵被分派到各大队担任教官,示范讲解。
晚上:文化课与政治学习。扫盲班、战术理论课、抗战形势教育交替进行。傅政委亲自编写讲义,要求连以上干部必须能看懂地图,会计算简单的弹道和射表。
训练场上,景象焕然一新。不再是混乱的喊杀和盲目冲锋,取而代之的是教官严厉的口令、士兵们反复演练战术动作的身影、以及沙盘和地图前的激烈讨论。实弹射击不再奢侈,每人每周都有定额,但要求极高,不合格者加练。对抗演练中,模拟弹的啪啪声和代表“阵亡”的白烟,让士兵们真切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和战术的重要性。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思想和习惯。
一些原起义部队的老兵,习惯了旧军队的散漫和粗放训练,对如此细致甚至“繁琐”的科目感到不适应和抵触。认为“打仗靠的是不怕死,练这些花架子有什么用?”
部分新提拔的基层军官,能力跟不上新的要求,指挥班排战术时往往顾此失彼。
装备的混杂也给训练带来困扰,不同口径的步枪、五花八门的机枪,使得弹药补给和射击指挥变得复杂。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一是树立标杆。龙牙特战连和神枪手连作为“现代化样板”,他们的训练日常、战术素养、精神面貌,对所有官兵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榜样力量。傅水恒经常组织其他部队观摩龙牙的演练,那精准的狙击、默契的协同、高效的破袭,无声地证明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是强化教导。我们从龙牙、神枪队以及有文化、接受能力强的老兵中,抽调骨干,成立了一个“营属教导队”,由我直接负责。教导队不仅学习更高级的战术,更重要的任务是下沉到各大队、中队,充当“种子教官”,手把手地传授新战术、新思想。
三是统一与妥协。对于装备问题,我们一方面加紧兵工所的生产和复装工作,优先保障几个主力中队的武器统一(逐步向“八一式”和马步枪过渡)。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根据不同武器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规范,比如装备汉阳造的班组如何与装备三八式的班组配合。
四是思想灌输。傅政委领导的政工干部们深入班排,反复讲解改革的意义,强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将严格的训练与对战士生命的负责联系起来,逐渐化解了抵触情绪。
吴占魁副营长的转变颇具代表性。起初,他对如此大动干戈的改革也有些疑虑,认为可能会影响部队稳定。但当他看到自己原先的部下,在接受了系统训练后,单兵动作、班组配合肉眼可见地变得规范、高效,特别是在一次营内组织的连级对抗演练中,他指挥的一个严格按照新操典训练的连队,以极小代价“歼灭”了另一个仍沿用旧习惯的连队后,他彻底信服了。主动找到傅水恒和我,要求给他管辖的第四大队(新兵大队)加派教官,加大训练强度。
一个月的高强度、现代化改革集训下来,整个独立营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士兵们的眼神不再是茫然和怯懦,而是充满了自信和杀气。行进间的队伍步伐整齐,号令分明。班排战术演练初具模样,进攻时知道疏开队形、交替掩护,防御时懂得构筑工事、设置火力点。虽然距离真正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支铁军的骨架和魂,已然在平安县城外的练兵场上,淬火成型!
望着校场上那些挥汗如雨、口号震天的官兵,傅水恒对我说,语气中带着欣慰与更深的期待:“参谋长,你看,这才像点样子了。有了这块好钢,接下来,就该找个地方,试试刀刃快不快了。”
我知道,他指的“试刀”目标,绝不会小。而这支经过初步现代化改革洗礼的独立营,也正渴望着用一场新的胜利,来检验他们脱胎换骨后的锋芒。练兵场上的汗水,终将浇灌出战场上的胜利之花。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