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团长讲到如何利用日伪军之间的矛盾,制造假情报;讲到一次伏击战中,如何利用地形和少量炸药,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声势,迫使一个小队的日军不战而退;讲到如何通过战斗结束后释放俘虏、救治日军伤兵,来贯彻政治攻势……
“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消灭敌人,并不仅仅指肉体上。”傅团长的声音清晰而平静,“瓦解其战斗意志,剥夺其作战能力,同样重要。我们的原则是: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具体到每一次战斗,我们要像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但从长远看,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其失败是必然的。”
这些话,通过翻译,传递到几位国际记者的耳中。我看到斯诺先生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是深深的思索。贝特兰先生停下笔,抬头仔细打量着讲台上那个年轻的指挥员,似乎想从他身上找出某种答案。
原定十分钟的“旁听”,延长到了半小时,直至傅团长宣布“本节课到此结束”。
学员们起立敬礼。记者们却没有立刻离开。斯诺先生率先走上前去,通过翻译,直接对傅团长开口了,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赞叹与好奇:
“指挥官先生,请原谅我们的冒昧打扰。我是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您的讲课……极其精彩,令人震撼。我从未听过如此……独特的军事理论。它充满了东方的智慧和现实的适应性。恕我冒昧,您如此年轻,是如何总结出这些……嗯,如此行之有效的战法的?”
傅团长显然有些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他与陪同的校领导交换了一个眼神,得到肯定的示意后,才从容地回答:“斯诺先生,过奖了。这些并非我个人的创造,是无数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我只是作为一个实践者和总结者,把这些经验系统化,再分享给同志们。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点明了智慧的真正来源,也展现了集体的力量。
贝特兰先生也挤上前来,迫不及待地问:“您提到心理战和舆论,这在西方也是新兴的军事学科。在你们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有效运用的?您认为这能改变战争的天平吗?”
“贝特兰先生,”傅团长看向这位英国记者,“条件困难,恰恰迫使我们更注重运用智慧和人心。枪炮能摧毁工事,但思想和舆论能穿透壁垒。我们相信,真理和正义是拥有力量的。让更多人,包括日本人民,了解这场战争的侵略本质,了解我们斗争的正义性,本身就是对日寇的沉重打击。这或许不能直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但它能决定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最终将决定战争的结局。”
他的话语,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技术层面,上升到了政治和道义的高度。几位记者听得频频点头,眼神中的兴趣愈发浓厚。
斯诺先生当即向陪同的总部领导提出:“我们能否对这位……傅团长,进行一次正式的采访?我们很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部队,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敌后生存和战斗的。我们认为,这对于外界真实理解中国的抗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面对国际友人如此恳切的要求,总部领导经过短暂磋商,同意了。于是,一次计划外的、长达半天的深度采访,就在抗大分校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开始了。
采访的细节,傅团长回来后并未多谈,他只说:“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一个字没提。重点是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能在这里坚持战斗,讲清楚战士们的英勇和群众的牺牲支持。”
但我从旅部宣传干事那里,了解到一些片段。记者们的提问极其广泛而深入,从独立团的日常训练、后勤补给、兵员来源,到具体的战术战例、与群众的关系、对日军战术特点的分析,乃至傅团长个人的经历、对战争前景的看法。他们尤其对“特种作战”的概念表现出极大兴趣,追问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要害的战术,与八路军的群众性游击战是何关系。
傅团长耐心地一一解答。他不用华丽辞藻,只摆事实,讲数据,说案例。讲到牺牲的战友时,他会沉默片刻;讲到打得漂亮的胜仗时,他脸上也不见得意,只有冷静的分析。他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天生的英雄,是被侵略者逼到了绝境,不得不拿起武器,用尽一切办法求生存、求胜利。我们的力量来自于人民,战术的灵感也来自于这片土地和斗争实践。”
他甚至应记者的要求,简单演示了如何利用沙盘进行战术推演,如何判断敌情、选择伏击点、安排撤退路线。他那熟练而精准的沙盘作业,再次让记者们惊叹不已。斯诺先生后来在发出的报道中写道:“……在这个偏僻山村的简陋教室里,我见到了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步兵战术专家之一。他的年轻与他的老练形成了奇特而令人信服的对比。他和他所代表的敌后抗日力量,正在用一种外界难以想象的方式,书写着战争的新的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