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结束时,天色已晚。记者们意犹未尽,与傅团长握手道别时,斯诺先生郑重地说:“傅团长,您和您的战士们所做的事情,应该被世界知道。你们不仅是在为中国的自由而战,也在为所有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侵略事业,积累着宝贵的经验。谢谢您!”
傅团长的回应依旧朴实:“我们只是在尽一个军人的本分。谢谢你们愿意来了解真实的情况。”
这一切,发生在傅团长授课的最后半天。当他次日傍晚风尘仆仆赶回独立团驻地时,那场引发总部乃至更高层面关注的国际采访,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依旧是那个沉稳、干练的团长。
我和傅政委迎上去,他先简单问了问团里这几天的情况,听我们汇报小王庄战斗的处置,点了点头,说了句“你们处理得很好”,便不再多言。直到晚上,在团部他那间兼作卧室的办公室里,就着一盏油灯,他才对我们稍微多说了几句。
“那些记者,很专业,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他喝了口热水,语气平静,“他们想知道真相,想知道我们凭什么能在敌后站稳脚跟,还能打胜仗。我跟他们讲了咱们的战士,讲了根据地的老百姓,也讲了一些具体的战例。有些东西,涉及到机密,我没说。”
“总部什么意思?”我更关心这个。
“总部态度明确,这是打破敌人舆论封锁的好机会。让我们实事求是,敢于展示。斯诺先生他们是有着正义感的记者,会客观报道的。”他顿了顿,看向我们,眼神深邃,“老陈,老傅,这件事提醒我们,我们在这里打的每一仗,不仅仅是为了消灭眼前的敌人,也是在为整个中国的抗战局面,甚至是在为我们在世界上的形象,增添砝码。以后,我们的眼光要放得更开一些。”
油灯的光芒跳跃着,映照着他年轻却已刻满风霜的脸庞。我和傅政委都沉默着,咀嚼着他的话。
几天后,我们通过地下交通站,设法弄到了一些外国报刊。在一份《泰晤士报》的角落,我们看到了一篇署名为詹姆斯·贝特兰的短讯,标题是《中国腹地的“幽灵”战术:年轻指挥官揭示敌后抗战新范式》。虽然只是片段,但其中对傅团长及其战术思想的描述,充满了惊奇与赞誉。
傅政委拿着那张剪报,反复看了好几遍,激动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看看!老傅!世界瞩目啊!咱们独立团,这回可真是露脸了!”
傅团长却只是接过剪报,粗略地扫了一眼,便放在了桌上,语气没有任何波澜:“虚名而已。鬼子不会因为报纸上夸我们几句就放下枪。该打的仗,一仗也不会少。接下来,我们要应对的,恐怕不只是黑岛联队了。”
他走到地图前,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华北战场:“名声出去了,是动力,更是压力。咱们得更强,打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份关注,对得起牺牲的同志,对得起支撑我们的老百姓。”
我站在他身后,看着地图上那纵横交错的等高线与敌我标识,心中了然。国际记者的到访与报道,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但这涟漪之外,依旧是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现实。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险。
然而,这来自外界的、带着惊异与敬意的目光,终究像一缕微光,穿透了重重封锁,照进了这片被围困的土地。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孤军奋战,我们的牺牲与奋斗,有人在看着,有人在记录着,更有人,在遥远的地方,为之动容,为之声援。
这或许,就是团长所说的,“舆论造势”那无声却磅礴的力量。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